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黄河文化高峰论坛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文化研究院黄河分院成立大会召开
来源:党委宣传部 | 作者:中国地质大学 | 发布时间: 2021-07-07 | 1600 次浏览 | 分享到:

马俊杰介绍了学校几十年间投身于地质公园建设、矿区土地复垦以及水、能源、矿产、生态系统和灾害防治等工作的一批教育专家,为保护自然、修复生态所做的不懈努力和实际成效。马俊杰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我们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相关重要论述作为自然文化研究与建设的指导思想,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局面。

黄河文化高峰论坛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围绕黄河文化开展的一场高端自然文化学术交流活动。论坛上,专家学者们依次作了主题报告,分享了关于黄河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靳怀堾作报告

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一级巡视员靳怀堾在报告《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通过对比方法和历史视角,从世界大江大河与文明发祥,黄河文明巡礼及发展原因探究,长江文明后起因素分析等方面进行系统阐释,提出了中华文明摇篮是黄河的论断。


田明中作报告

我校田明中教授在报告《黄河串起来的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和文化特征》中,从黄河下游的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开始讲起,以溯源的走向,讲述了黄河下、中、上游地质公园的地貌特征和文化特色,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前提。


黄河清作报告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院研究员黄河清作了题为《黄河河道与河口地貌形态演化特性与发展趋势分析》的报告,从黄河河道和河口地貌形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所带来的自然之美谈起,从能量消耗原理的角度对该河流地貌形态发育的控制要素进行详尽阐释,并对黄河下游河道和河口地貌形态演化趋势以及存在的河流治理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张新斌作报告

河南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新斌在报告《黄河战略背景下的黄河文化与中原文化》中,围绕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的郑州讲话内容进行深度解读,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视野下,探讨如何把握和认识黄河文化国家文化的性质,以及中原文化的五大本质特征。


张忠慧作报告

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张忠慧教授在报告《邙山与黄河,5000年中华文明的自然与文化耦合》中阐述了新时代的地质工作者如何充分发挥地质技术的核心优势,指出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和助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中,应积极履行地质人的使命:“争当绿色使者,生态保护修复,践行两山理论,助推生态文明”。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