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十四五规划推出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到底是个啥?
来源:https://www.163.com/dy/article/G6NPPJ390519CS5P.html | 作者:文化产业评论 | 发布时间: 2022-04-07 | 662 次浏览 | 分享到:

第3138期文化产业评论

“十四五”规划中用了较多篇幅谈及文化产业,其中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工程》之“旅游目的地质量提升”部分中提及,要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黄河文化旅游带这一产业概念以较快的速度正式成为庄严的国家意志。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黄河文化旅游带有哪些新内涵、未来将如何发展等问题,值得关注。

作者 | 奥特慢(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

编辑 | 杨涛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正文共计5708字 | 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最近几年,国家公园、国家文化公园等概念逐渐广为人知,而文化旅游带和这些概念有比较紧密的联系。

国家公园一般指由国家批准设立并主导管理,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地或海洋区域,其具有清晰的边界。国家公园以自然区域为主,兼顾人文遗产,它的覆盖范围比之前的风景区要大得多。自2015年开始推进试点以来,我国已建成10个国家公园试点区。

国家文化公园 的概念提出时间更晚一些。

——2017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提出要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形成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

——2019年12月5日,中办、国办又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明确了建设这三个国家公园的相关事宜。

——2020年10月29日,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提出要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这一决议在今年经人大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中得到确认,至此形成了四大国家文化公园的格局。

目前,由于长城、大运河、长征三个公园起步略早,因此建设已经卓有成效,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尚处于规划与建设初期阶段。

(编者按:关于国家文化公园的详细介绍,可参见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之前刊发的一篇文章:“十四五”规划再发力,“四大”国家文化公园能否如期面世?)

我们可以从这样简单理解风景区、国家公园、旅游带之间的区别:

风景区、文化遗产 的覆盖区域较小,在一个小比例尺全国地图上往往显示为一个点;

国家公园、国家文化公园是 以公园的标准建立的一个区域,一般面积较大,在地图上显示为一小片;

旅游带 则如其名所指,是一个比较长的、连贯的带状区域,它串起了相关的一个个点与小区域,覆盖的区域显然要更大一些。

这几者在空间上往往会有所重合。

为何要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

十四五规划中提到了两个旅游带的建设,分别是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黄河文化旅游带。同为旅游带建设但具体表述不同,在黄河流域着重强调了文化旅游,这也体现了国家政策的导向与因地制宜。

在我国,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是较长时间里旅游界力推的工作,因为文化旅游可以增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提高经济效益,还可大力弘扬中国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化自信。

一般认为,文化旅游包括多种层面,如历史文化、现代文化、民俗文化等,这其中,以文物、记录、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层是最为难得的资源,而黄河流域恰恰具有这类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黄河流域有厚重的文化积淀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被国人尊称为“母亲河”,它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等9个省级行政区域,最后于山东东营注入渤海。在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的河口镇以上的河段被称为上游,而位于河南郑州市的桃花峪则成为中游与下游的分界。

△黄河流域的世界文化遗产竟然有这么多

史学界认为黄河文明的形成期大体在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之间,主要为夏商及以前,现已发掘出的文化遗址代表有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等,沿着黄河中下游呈密集分布的状态。


△这件精美的人面鱼纹盆就是仰韶文化的代表作之一

在黄河中上游,由于地理条件的相对严酷,文化遗存不如中下游丰富,但也足够闪亮,对探究黄河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内涵与外延都具有重要意义。例如: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彩陶,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彩陶,距今约8000年;甘肃省临夏州东乡县林家遗址出土的青铜刀,距今约5000年;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出土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面条状食物,距今约4000年。


△甘肃大地湾彩陶的出土曾经轰动一时

大概从春秋时期开始,黄河流域的文明程度得到了极大发展,在两千年间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高度发达的经济水平与活跃的思想文化熔铸了灿烂的黄河文明,也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内核,给后世留下了众多古城、古街、古堡、古村镇、古庙宇等建筑宝藏,再搭配礼仪、风俗、服饰、音乐、艺术、思想文化等,就组成了我们现在所希望挖掘的黄河文化的框架。而这些无疑是发展黄河文化旅游带必不可少、极具独特性的关键要素。

像处于黄河流域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少林寺、西安古城、洛阳古城、开封古城等早就名扬海内外,不用赘述,下面再选取一些黄河流域极具文化内涵的人文景点:


△山西平遥古城,最早始建于周宣王时期,是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也是世界文化遗产、5A景区


△位于山西太原的晋祠,是集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此图为晋祠主体建筑圣母殿


△香炉寺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位于陕西榆林佳县的香炉峰峰顶,其东临黄河,三面绝壁,“香炉晚照”被游人誉为仙境


△陕西榆林的镇北台是明代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建筑物之一


△位于河南登封的观星台是由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主持建造,是第一批全国文保单位,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的一部分

黄河流域还有千姿百态的自然风景

从自然角度来说,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从青藏高原的汩汩溪流到黄河三角走的河海一体,五千多公里的河段所经之处,自然景观十分丰富,有雪山、湖泊、湿地、草原、密林、瀑布、荒原等多种地形地貌,知名的景点让人目接不暇。


△极具神秘色彩的星宿海,在黄河河源区域的一个盆地里,黄河在这里流速较缓,形成了数以百计形状各异的湖泊。从高处望去,这些湖泊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亮光,宛如夜空中一颗颗闪烁的星星,星宿海由此而得名


△离黄河源头不远的扎陵湖,和鄂陵湖一起被称为黄河上游的两颗明珠


△阿尼玛卿山,藏语意为“祖父大玛神之山”,主峰海拔6282米,终年积雪,极为壮观,是藏传佛教四大神山之一(西藏阿里的冈仁波齐、云南迪庆的梅里雪山、青海玉树的尕朵觉沃),黄河从其东南侧流过


△位于四川若尔盖县唐克乡的“九曲黄河第一弯”,景致迷人


△天下黄河贵德清,在贵德地区有大片的森林与湿地,黄河水流缓慢,有众多支流汇入,河水极为清澈,与大多数河段的景色迥异


△壶口瀑布的壮美与摄人心魄,每位身临其境的游客都印象深刻


△乾坤湾位于山西省永和县与陕西省延川县接壤处,宛如一幅天然太极图,是黄河干流秦晋峡谷中一大天然佳景


△黄河三峡景区位于河南济源,景色秀丽,文化遗存众多


△位于山西的龙门景区由于鲤鱼跃龙门的传说而广为人知,黄河在此处从两面大山中冲出,河宽不足40米,黄水奔腾,一泻千里

黄河周边的这些自然景区这些年基本都经历了升级改造,一是更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二是更人性化。尤其是在黄河流域上游,由于三江源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等保护区的设立,得到了更高标准的保护。

这些绝美的自然景观附近往往具有形态各异的人文景观,二者完美融合在一起,能给游人带去丰富而独具个性的旅游体验。国家大力提倡的“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之文旅融合理念,或许在黄河流域能得到完美的落地实施。

黄河文化旅游带的发展演变

在黄河流域沿线,历史上有不少省市都曾经推出过黄河文化主题旅游项目,例如兰州的黄河文化旅游节已经开展了十几届,青海贵德也在很早前就开始举办本区域的黄河文化旅游节。但这些往往是地域性的,影响面很小,更多可视为一种对旅游资源的营销行为

同时,学界也在较早就有更好开发黄河文化旅游资源的探讨,但影响力始终不大。黄河文化旅游开始被重视,并发展成为一种整体性的政策行为,是近几年的事情。

历史上,黄河决堤泛滥如家常便饭,也曾多次出现大的改道,由此给两岸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改革开放后,黄河干流没有出现特别重大的险情,但整个流域的生态恶化现象一度很严重。例如,河源地区出现荒漠化趋势;祁连山、秦岭等地区长期存在非法开矿、毁林建设等情况,水土流失严重;沿线用水缺乏规划,干流多次出现断流。


△美丽的秦岭曾经因保护不力而被总书记多次点名批评,一大批官员因此而被处理,秦岭也开始实施史上最严的保护措施


△位于青海省久治县的年保玉则峰是黄河、长江水系分水岭,景区风景极佳。2017年中央第七环保督察组指出青海自然保护区违规旅游开发问题突出,生态修复进展迟缓,2018年4月年保玉则保护区宣布关闭并实施保护修复,至今仍未开放

因此,2019年8月习总书记在视察兰州时,就严肃指出黄河“体弱多病,水患频繁”,需要持续严加保护与治理。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总书记又三次去不同省份视察黄河,并于2019年9月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2019年9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眺望黄河郑州段,并于9月18日上午在郑州主持召开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图片由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拍摄)

这次座谈会在黄河的治理保护开发利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地位,自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上游以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推进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程,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中游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下游做好保护工作,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

2020年1月初,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指出黄河流域必须下大气力进行大保护、大治理,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路子。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强调,要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开展黄河文化宣传,大力弘扬黄河文化。

经过以上简单梳理后我们会发现,黄河文化旅游带的发展脉络与逻辑十分清晰:首先对整个流域进行科学的治理保护,在这个基础上实施高水平、高质量开发利用,并在新的五年发展规划中予以明确,以期带动更好的保护与利用。

沿黄九省都积极围绕总书记的指示与十四五规划的要求,以更高的热情与标准推进本省的黄河文化旅游建设工作,各省内的景点提升与扩建已经有一定基础,跨省区的旅游区域建设也尝试。未来需要的就是在此基础上以更好的统筹规划,进一步提升,然后将各个“点”串成一个美丽的“带”

△青海省海南州2019年就提出全力打造“黄河生态文化旅游带”的口号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