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YOUR ARRIVAL!
黄河九曲,蜿蜒波折。出星宿,决昆仑,荡峡谷,触龙门,逶迤向东,倾注大海,带走万仞黄土,塑造千里沃野,也集聚文化伟力,行走华北平原,一路向东的黄河在这片广袤大地上完成更为深刻的转变。
文化黄河,涛声依旧。居鲁西,临黄河,望中原,倚燕赵,以文化为纽带,看似仅占全流域总长度百分之一的河段,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黄河文化、运河文化和金堤河文化在聊城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交相辉映。
黄河万古流,文脉续千秋。历史从未远去,在这片厚重而又广阔的黄土地上,穿越了千年的黄河文化依旧绚丽,贯通古今,融汇中外,正成为情感共鸣的符号,历久弥新。
云程发轫 筑尺寸之功积千秋之利
因河而存,黄河赋予了这片土地得天独厚的生机与灵气。
泰山东峙,黄河西邻,岳色涛声,凭栏把酒无限好;层台射书,微乡明志,人杰地灵,登楼怀古有余馨——见证六百多年历史的光岳楼上这副楹联,道尽了黄河与聊城的沧桑与兴衰。
走进聊城黄河,仿佛置身于华夏民族的历史长河中,黄帝邑于涿鹿之阿触摸轩辕故里的千古之谜;古今翰墨师,天下文字祖的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的真相藏于此;后汉王景修金堤,安澜八百余年;七步成诗的建安才子曹植长眠鱼山脚下;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大运河漕运兴盛四百年之久……
匠心独运丹青手,万里山河起宏图。文化大潮正起,随着“黄河战略”的深入推动,一条文化兴盛的大河篇章徐徐展开,2020年,该局找准着力点,绘制聊城黄河文化发展蓝图,制定出台《聊城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建设方案》,探索形成“一区两点三线”的聊城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努力建设文化黄河。
蓝图变现,画卷铺展。为充分做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这篇大文章,以机制建设为保障,该局成立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领导小组,将治黄文化建设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局长王新波亲自挂帅,亲自指挥,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九大部门配合抓,形成多方联动、各司其职、合力推动的建设工作格局。
立足黄河文化、运河文化、金堤河文化三大历史文化特色,2021年,该局进一步完善健全治黄文化体系建设,治黄文化发展蓝图升级为“一区一轴两翼三线”,系统构筑起与时俱进、融合包容、多元一体的黄河文化精神纽带,全面提升治黄文化建设质量和水平。
谋定而动,以深入实施“文化+”引擎工程为主抓手,坚持文化为民、创新融合、品牌引领、统筹推进,紧跟时代节拍,顺应发展大势,不断推进治黄工作理念、方法手段、载体渠道、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黄河文化保护利用与防汛、工程、引黄、法治、党建、廉政等融合发展,不断增强文化创新,释放创造活力。
统筹联动,务实与前瞻并重,结合治黄文化发展的政策导向、地域特色、发展态势,编制市、县两级文化建设年度推进计划,并与“十四五”发展规划、黄河战略、生态廊道建设等有机衔接,确保治黄文化建设重点任务项项有规划、步步有章法、件件有遵循。
“文化自觉自信达到新高度,文化传承创新构筑新优势,文化交流合作实现新突破,文化人才队伍跃上新水平,努力将聊城黄河打造成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文化特质更加鲜明、文化实力更加雄厚的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新高地。”王新波在文化调研时指出。
规划引领、科学编制,合理划分,把准治黄文化建设的关键点,立稳了聊城治黄文化建设的“四梁八柱”。
听涛观澜 沿历史脉络寻古迹遗风
大河上的文化丰饶,形制不拘一格。
大隐隐于市。一如两省三河交汇处——阳谷黄河东堤险工。作为金堤河最下游的一处险工,地处山东黄河和河南黄河的交界处,在空间上亦是黄河、运河、金堤河的交界点。
因历史的机遇和地理的缘分,三条河流在这里碰撞叠交在一起——京杭大运河因黄河抢道在这里开了一个叉;作为山东和河南界河的金堤河水由此汇入黄河;黄河迎面而来拐了一个大直角向东浩荡流去。
“镇夹运河而城,旧为贡道之通渠,实扼南北之咽喉,襟带济汶,控引江湖,盖鲁齐间一重镇也。”这片也曾是繁华的运河枢纽,作为大运河中枢河段的会通河阳谷段,2014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横跨运河古道的荆门闸,承载着明清漕运繁荣的旧影。
如今,虽然商贸繁忙景象不再,山东黄河地理标志文化园的打造却为此注入了新的生机。围绕阳谷地域文化特点,积极探索文化的衔接点和融合点,该局在前期实地调研和外出考察的基础上,科学制定了陶城铺地理标志园“两点一线一场两室一廊”建设方案。
大河头尾是家川,观澜听涛,东西呼应。
在东堤险工的“听涛亭”下,保存着的一通石碑,成为那段记忆与过往的连接点。“这块碑名为‘山东黄河上中游分界碑’,立于民国八年,它记录了晚清时期山东黄河的管理机构设置,印证了清末阳谷张秋附近是山东黄河上中游分界点。”阳谷黄河河务局办公室主任张福禄介绍说。
不止如此,漫步文化园内,亭台错落有致,奇石满园生辉,山东黄河左岸堤防起点碑、北金堤建设大事记石书、“大禹奖奖杯”雕塑、“黄河穿运”石刻图等分列左右,这些有着历史文化内涵的石刻不只点缀了风景,更提升了文化魅力。
于陶城铺险工的“观澜亭”前,“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一诗,形象的描述了每至伏秋大汛,黄河水从上游急速奔流到此,波飞浪滚,震耳欲聋,如同万马奔腾,气势磅礴的盛景;伟人石刻上“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遒劲有力,饱含对黄河安澜的殷切希望。
落子阳谷黄河打造文化园背后的逻辑,绝非一个偶然,是近乎苛求的精雕细琢,在资料搜集中,年逾五旬的张福禄沉下身子,常常走十几里路走村串户,找来当地的长者核实各类史料,又常常聊了半句话,如获至宝,就急着往回赶。
但由于时间久远,搜集的过程异常坎坷。为了弄清这段历史,张福禄多次到地方档案馆翻查资料,手绘草图。功夫不负有心人,分界碑考证、黄河穿运河图解、上中游河道图说、零公里桩号寻源……被一一还原佐证。
“这里不仅有雄浑壮美的自然景观,还处处涌动着文化气息,各处文化点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张福禄主动向来往的游客推介。
御河而立 昔济水故道今黄河卡口
北纬36度,东经116度,东阿黄河艾山卡口,一面是大河如练,岸柳如烟的静;一面是飞涝相磢,激势相沏的动。
作为黄河下游河道从宽变窄的分界点,此处河道宽度仅有275米,当地人形象地将卡口以上的河段称之为“大肚子”,而以下的河段则被称为“窄肠子”,险滩密布、激流纵横,留下了“自古黄河不夜渡”的说法。
过去,这里是济水故道,清朝时又是运盐河,黄河夺大清河之后,河运才逐渐衰落。今日来到艾山卡口的人们,不仅能触摸到繁华的旧痕,更能体味始终浸润着大河风采的文化况味。
站在黄河大堤极目远望,横跨黄河波涛之上,两山挟持,激流排浪,河水蜂拥而来,在狭窄的河床内咆哮、怒吼,醒目的历次洪水水位,它们标注于不同的历史年代,各衔使命,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无言讲述着黄河岸边这方水土中流击楫的光阴故事。
“秋观浪涌冬观冰,正月十六放河灯。黄河鲤鱼跳卡口,艾山脚下锁蛟龙”。2021年,该局紧扣“黄河下游最窄处”这一主题,完善规划艾山卡口地理标志文化园设计方案,对文化园的位置、功能进行文化定位,充实东阿主题黄河文化、防汛文化、党建文化等,不断丰富文化内涵和呈现方式。
立足建设具有地理、人文双重标志意义的地标。入园处,矗立高5.464米的泰山石,上书“艾山卡口地理标志文化园”,并置九块挡车石,标注九省区简介,寓意大河上下,生生不息,园内基质、版块、廊道有机结合,实现了文化园与周围生态环境的和谐以及内部景观的协调。
“规范设计、先行试点、分步推进、确保效果”,该局把规划设计交给职工,注重建设实用化,充分利用园区现有设施和建筑,对各种宣传栏载体样式精心打磨,本着对园区的绿化、土地使用、景观布置等方面的综合考量,将黄河文化与治河、防汛、工程、法治等相融合,增加浏览层次感和连贯性。
岁月这条大河流淌至今,处处凝聚着一代代黄河人的智慧。
“艾”字与鱼跃龙门、禹王锁蛟、大河浪涌……这一系列不同时代的文化热点聚焦融合,将整个园区紧紧串联,见证着、记录着、吸引着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
禹王像旁大禹治水、涂山之会、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至今为人们所传颂;百年大党正青春,记载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治黄发展和治黄伟大成就的峥嵘岁月;防汛文化长廊以平阴黄河大桥为造型,涵盖河道变迁图、“悬河”图、卡口设防标准、历次洪水等版面。
根植黄河文化,该局还充分运用生态文旅的独特吸引力,将艾山卡口地理标志文化园列入东阿县黄河康养度假区、艾山风景区等文旅项目,打响了“阿胶养身、鱼山养心、黄河怡情”的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春明景和之时,皓月当空之际,游人们闲庭信步,望大河东去,听千载不息涛声。
水调歌头 滔滔兀自立恣意饮群流
“下河水低上河漫,春雷吼闸奔流悍”,大河咆哮,浊浪拍岸,力若千钧,位山引黄闸兀自伫立,任河水滔滔。远远望去,灰色敦实的闸墩直潜河底,青黄相间的石拱桥横卧渠道,方正的启闭机房背倚黄河远远地望着渠道河水一任远方。
1958年,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下游最大规模的治水工程、山东水利的“心脏”——黄河位山枢纽工程,揭开大幕,作为位山枢纽第一期工程组成部分的位山引黄闸开工兴建。
位山引黄闸位于东阿县刘集镇位山村,闸址坐落在位山村西南的小马山岩基上。悬挂于闸体上的“山东位山引黄闸”七个巨型金字,是时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被毛泽东主席誉为“红军书法家”的舒同亲笔题写。
位山渡幽幽,摇橹声悠悠,位山枢纽拦河大坝截流前,作为水旱码头,位山村也曾上演了乡村历史上最熙攘繁华的一段时光。如今,尽管古渡不再,古街换貌,但位山村“活化石”般的石头建筑风貌却得以完整保存,正月十五撒河灯的庆典也得以传承。
水面浩瀚开阔,涵闸气势恢宏。独特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孕育了其矢志不屈的性格,东有南水北调隧道穿洞而过,西连运河古道、金堤河,南通东平湖、黄河,北接位山引黄灌区,这座外表古朴而庄严的水闸,历经60多年岁月砥砺,仍青春焕发。
鲁西命脉,冀津之源。出于敬畏、感恩,该局对位山引黄闸工程引黄供水文化的挖掘格外重视,以位山枢纽工程建设历史背景为依托,对位山引黄闸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整理,搜罗了不少珍贵史料。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字,串连起位山引黄闸的前世今生。
大河滔滔,渠道漫漫。从位山枢纽起源、涵闸兴建、停灌到复灌、涵闸改建、跨流域调水、新时代管水治水……承载几代人的引黄记忆,是前人不懈求索而得,即便置于今天也极具科研、文化和历史价值。
创意与灵感齐飞,希翼共深情一色。针对涵闸文化研究工作,在供水局位山闸管所成立涵闸兴趣小组,对涵闸建设进行追根溯源,提炼出新时代“坚守、奉献、求精、创新”的涵闸精神,并以此为纽带和载体逐步展开引黄供水文化新画卷。
最好的保护,还是传承记录。同时,启动涵闸文化类纪录片的前期策划工作,集中组织采访一批位山闸工作过的老人,历任所长、技术员、老职工等,形成“涵闸记忆”记录片初始资料;筹备建设涵闸文化展室,将整理的图片、文字、实物等集中展示……
一代又一代人在黄河岸边生生不息,涵养文明,汲取力量,启迪思想。这里,不只蕴藏过去的宝藏,也承载现代的希冀。随着位山引黄闸改建提上日程,以涵闸文化建设为锚点,打造引黄供水文化建设新高地,大河文化将更加熠熠生辉。
守正创新 大河星火映照文化之光
共饮黄河水,大河一线牵。
一路探寻黄河文化的根脉和乡愁,饱览黄河沧海桑田的变迁,抚摸一把脚下的泥土,文明就掩埋在亘古沉积的泥沙中。
将目光再次转向聊城这座城市,处在地理大势交汇、古今文化交接、黄河运河交织的空间特质,风从运河来,黄河遇聊城,两河风起,奔涌不息。
作为“大运河文化带”与“黄河生态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唯一交汇点,聊城市以“文旅兴市”为目标,积极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提出了挖掘黄河故道、金堤河航道等原生态旅游资源,建设黄河故道生态旅游廊道,建设黄河(聊城)文化博物馆的目标。
以此为契机,该局为不断提升文化研究的层次,搭建更加广阔的文化研究平台,成立聊城黄河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全面负责聊城黄河文化建设相关工作;同时下发《关于统筹加强治黄文化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重点任务,整合文化资源,推进活化利用,塑造文化品牌,加强文化推介,壮大文化队伍。
唤醒文化记忆,让尘封的文化遗产重现曙光。从品牌打造入手,启动莘县黄河北金堤主题文化园建设。从治黄实践切入,认真梳理聊城治黄历史、治黄遗产、治黄业绩、治黄先模事迹等文化资源,分类整合,整理出九大类103项聊城黄河文化调查名录。
活泛文化推介,聆听黄河共赴黄河文化之约。探索建立了治黄文化传承志愿服务队,广泛吸纳老同志和青年职工,定期到文化点开展义务讲解等活动,通过“传帮带”让新老联手,在广泛普及黄河知识的基础上,开启青年理论学习“第一课”。
“希望媒体把目光和笔触聚焦在聊城黄河之上,全方位领略黄河聊城段的秀美风光,多角度感知治黄文化底蕴,讲好黄河故事,弘扬黄河文化。”今年九月,在由该局联合聊城市委宣传部、聊城日报社主办的“聊报融媒黄河行”集中采访活动中,副局长周建表达了诸多期许。
黄河文化方兴未艾。用好用活丰富文化资源,着力打造文化标识、培育文化品牌,该局通过加强对不同历史时期黄河文化精神的梳理,总结、整合黄河聊城段文化资源,敲定了具有大河气派、地域文化特色的“河运交融”文化品牌。
一个个文化符号或地标正逐步走来,河地融合文化打造,联建联动的步伐不断提速,在积极同聊城市委、文旅局、运河博物馆等对接后,该局提出了在运河博物馆打造一个集阅览、研学、展陈等功能于一体的黄河文化综合展厅的构想,使之与运河文化博物馆相映生辉。
据了解,展厅将从大河寻源入手,涵盖大河之治、虹起巨龙、惠泽水城、薪火相传、守正笃实、河运交融等六个单元,直至治河新篇,让参观人员深刻感受到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这对于提升城市品位、丰富区域功能的意义不言而喻。
运河连着过去,黄河通向未来。聊城黄河正在用更生动的方式向大众讲述厚重而又多彩的“黄河故事”。
隋堤烟柳俱往事,黄河岸边风物新。读不尽的古今风情,讲不完的黄河故事。文化古今相映,历史与现代相融共生,聊城黄河以黄河文化作笔、大河风光为墨,描绘一幅闪耀千年的治黄文化画卷。
古风遗韵在桨声灯影中荡漾,今朝故事在大河奔腾中激荡。山水为形、人文乃神,在这里,有山,有水,有故事。如今,大河的记忆仍在传承,黄河的故事愈发醇厚,河畔的人们,正在把治黄故事讲得更为动听。
·合作电话:15809657998 (刘兴国)
·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文昌镇蔡桥新村26号楼12号营业房
·版权所有:宁夏凡客杰瑞影视文化艺术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宁夏凡客杰瑞影视文化艺术传媒有限公司
主营业务范围
·企业、事业单位微电影、宣传片、专题片;
·影视广告、抖音短视频拍摄制作;
·大型活动现场直播服务;
·动画动漫制作;
·影视策划服务;
·大型活动策划执行;
·各大媒体平台广告投放服务;
(网易、新浪、腾讯等);
·会议会展跟拍记录服务;
·广告、宣传册设计、制作、印刷服务。
黄河文化数字平台
宁夏凡客杰瑞影视文化艺术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