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意见建议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 作者: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 发布时间: 2016-01-01 | 497 次浏览 | 分享到:

  “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既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原则,也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根本要求。为此,要进一步深化黄河文化研究,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讲好“黄河故事”,推进黄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使中原更加出彩。

  加大对黄河文化的研究力度,充分彰显黄河文化的精神实质和时代价值。要在研究黄河治理开发保护和管理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黄河历史文化的研究力度,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彰显黄河文化的历史地位和重要特征。努力打造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发展平台,整合相关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成立黄河文化研究院及相关研究机构,支持黄河文化研究会队伍建设,建立完善黄河文化研究的协同创新机制和联合攻关格局。明确黄河文化研究的目标方向,制定黄河文化研究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不断增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深入研究黄河文化的内涵、外延、载体、表现形式、价值和功能,定期举办黄河文明国际论坛,打造世界大河文明学术交流的平台。规划一批重大或重点研究项目,并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推出一批黄河文化研究方面的精品力作。编纂出版《黄河文化大典》《黄河文化通史》《黄河文化概论》等与黄河文化有关的标志性研究成果。通过深入梳理和挖掘黄河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脉络与当代价值,让黄河文化研究“火”起来,使黄河文化真正成为助力中原崛起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

  加大区域合作力度,加强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开展区域协作和加强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是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黄河文化的重要前提。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一些文物古迹、风土人情、建筑遗址、治河工器具、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因时代久远和分散各地,急需得到系统性保护。围绕文明起源、黄河治理、地质现象等重要遗产,进行捆绑整合,申报世界文化、自然“双遗产”。要加强黄河流域以及相关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黄河历史文化资源的摸底和普查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黄河文化历史文化资源的抢救、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加强沿黄9省(区)黄河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打造沿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和生态文化保护带。建立“黄河流域共同体”保护机制,做到统筹规划、统一保护和协调行动。同时成立由黄河流域各省(区)参加的具有权威性的“黄河文化保护委员会”,充分调动各方面对保护黄河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将黄河文化遗产“管”起来,共同实现黄河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为黄河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奠定良好的基础。

  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承载不少难以忘却的历史记忆和故事。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在郑州规划建设国家级博物馆——黄河文明博物馆,构建各级黄河类博物馆体系,全方位、多视角集中展示黄河流域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基地,为炎黄子孙寻根问祖提供祭拜的场所,使海内外同胞近距离体验和感悟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平台作用,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手机客服端等平台大力宣传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意义,大力营造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浓厚氛围。加强组织领导和精心谋划,依托登封嵩阳书院、商丘应天书院、洛阳龙门书院、辉县百泉书院等打造“黄河文化学堂”,以及老子、庄子、韩非子、列子、韩愈、杜甫、白居易、二程等一批与黄河有关的河南历史名人学堂,将河南沿黄地区打造成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传统文化研学区。同时,围绕讲好黄河故事推出一批普及读本,培养一批宣传人才。通过建立黄河文化学堂、举办黄河文化讲座等多种方式,让黄河文化“动”起来,不断扩大黄河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综合利用黄河历史文化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要积极推进黄河文化与科技、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的高度融合,抢占黄河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充分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对相关黄河文化资源进行情景再现、虚拟成像,开发出黄河文化方面视听娱乐、演绎观赏、竞技游艺等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形成具有黄河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体系。要以艺术创新精神和想象才情,挖掘深厚的黄河历史文化资源,体现神秘的黄河地理文化情趣,创作出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化艺术精品,做大做强黄河文化产业,擦亮“河南老家·黄河之魂”品牌。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黄河文化产业与体育、康养、中医药等产业共生共赢,实现黄河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充分发挥政府在黄河文化产业资金、人才保障等方面的引导作用,以及文化企业在资源整合方面的平台作用,形成政府、文化企业、社会等各种力量发展黄河文化产业的合力。通过发展黄河文化产业,使黄河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让黄河文化“实”起来,实现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打造沿黄生态文化带,推进黄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将河南沿黄地区的郑州商城、大河村、郑韩故城、偃师二里头、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城、三门峡庙底沟、三门峡仰韶村等考古遗址公园串联起来,打造中华文明发祥地保护展示区,建设黄河文化国家公园。推出《共工治水》《大禹治水》《王景治河》《河官》《黄河改道》《大河人家》《花园口决堤》等一批高质量的影视作品或实景演出。将传统村落保护与传统农耕技术传承、传统农业生产工具、传统农业水利工程展示等有机结合起来,将河南沿黄地区这一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打造成全国乃至世界闻名的传统农耕文明保护区和体验区。发起成立“沿黄九省(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联盟”,将沿黄地区的洛阳龙门石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隋唐大运河(河南段)、古丝绸之路(河南段)等与河南黄河文化相关的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洛阳白马寺、登封观星台、巩义宋陵、武陟嘉应观、辉县百泉、兰考焦裕禄墓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串联起来,建设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区。同时,将陕州地坑院、灵宝剪纸、洛阳唐三彩、河洛大鼓、洛阳水席、登封少林功夫、荥阳苌家拳、陈家沟太极拳、开封汴绣、朱仙镇木版年画、濮阳杂技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贯穿其中。打造黄河文化生态国家公园,打造国家级黄河生态廊道,打造标志性黄河文化景观,打造世界级和国家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区,推动以郑州为代表的沿黄河城市跨黄河发展,形成河南滨河城市群。通过开发“黄河游,游黄河”,培育以黄河为轴线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河南旅游核心隆起带,培育黄河河道体验游、古代文明精品游、黄河两岸民俗体验游等旅游精品线路,让黄河文化“活”起来,充分展现河南沿黄地区独特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魅力。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