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太昊伏羲陵景区
来源:博雅文化旅游网 | 作者:博雅文化旅游网 | 发布时间: 2023-10-24 | 467 次浏览 | 分享到:

过桥30米是太昊陵的第一道大门——午朝门。此门建于明代.通高10.35米.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红门金钉,中门为9排9路,两侧均为7排9路,属帝王规制。前有台,台前有三连体五级垂带式踏跺,两侧有硬山式“八”字墙,门上方悬有“太昊陵”、“午朝门”、“开天立极”匾额。它的东西两侧相距24米左右,有馒头式卷棚顶东天门和西天门。

过了午朝门,只见中轴线上主甬道青石铺墁,两旁古柏参天,庄严肃穆。距午朝门约30米,有一条小河,叫玉带河,河上有三座敞肩式石拱桥。分别与午朝门、东天门、西天门对应。玉带河穿过东西两侧陵墙,通往蔡河,在陵墙外侧河岸,各有一口井,名叫“玉带扣”。过玉带桥前行不远,是穿堂式的“道仪门”,旧称通德门,群众称之为“三门”,通高8米,与午朝门相距126米,单檐硬山式,面阔三间,内有券门三,是太昊陵的第二道大门。

穿过道仪门约106米,迎面是一座高台建筑,上悬一石匾.名为“先天门”,通高11.35米,是清代建筑,与道仪门一样,都是为歌颂伏羲功德而命名。台上建有飞翠高阁三间,灰筒瓦覆顶,周匝回廊,台正中有一砖砌拱门。此门原无登临阶梯,70年代为方便游人,在两旁建了旋梯,游人可凭阁远眺。

过先天门为太极门广场。广场南北长73米,东西宽66米。中间有玉带路横贯东西,东通内城的“三才门”和外城的“东华门”,西通内城的“五行门”和外城的“西华门”。广场北面与先天门相对为“太极门”,旧称太极坊或戟门。它是太昊陵东西南北的中心,与“两仪门”、“四象门”、“三才门”、“五行门”等都是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数理而定名的。此门在古建筑中属三间三楼柱不出头式木牌楼,通高7.6米,筑于高台之上,台高五级。东有角门名“仰观”,西有角门名“俯察”,以示太昊伏羲氏仰观于天,俯察于地,中观万物,创先天八卦,肇始华夏文明。

过太极门为太昊陵的中心大院。大院东南角有钟楼,西南角有鼓楼。二楼通高11.2米,东西对峙,均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周匝回廊,重檐歇山式建筑,下部为直壁式台基,上部为灰色筒瓦覆盖,楼内有木梯可达上层。钟楼上悬有明铸巨钟一口,撞之,其声悠扬。鼓楼内挂有大鼓一面,敲之,其音悦耳。钟鼓二楼,层檐凌空,昭穆对峙,晨钟暮鼓,响彻陵区。

太昊陵统天殿

与太极门相对应,迎面为“统天殿”,俗称“大殿”,建于明代,通高15.7米,是陵庙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重点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龙凤大脊,屋面覆以黄色琉璃瓦,脊上装饰考究:中为三节彩釉吉星陶楼,楼下有一龛,龛内书有“太昊伏羲殿”五字,左右配以28宿代表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座;殿四挑角为四绝人(庞涓、子都、韩信、罗成)等吻兽。殿内塑有伏羲金身像,头生双角,腰着虎皮,肩披树叶,手托八卦,赤脚袒腹。左右配享朱襄、昊英。朱襄为飞龙氏,造书契,昊英为潜龙氏,造甲历。殿内墙壁上嵌有高1.2米、长36米的青石浮雕《伏羲圣迹图》,分别为履巨人迹、伏羲出世、都于宛丘、结网罟、养牺牲、兴庖厨、定姓氏、制嫁娶、画八卦、刻书契、作甲历、兴礼乐、造干戈、诸夷归服、以龙纪官、崩葬于陈。殿前有月台,面积300多平方米。这里是历代举行祭祖大典的中心场所。殿、台周围有青石栏杆,它和《伏羲圣迹图》均为1998年大修时新增设。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