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黄河民俗文化 移风易俗趣谈
来源:搜狐网昊烨影视 | 作者:李梅秀系临汾市三晋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 发布时间: 2024-02-21 | 948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回娘家过年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几千年的传统风俗,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一般不能在除夕和大年初一回娘家,尽管有它的历史缘由,但实在算是个陋习。但近年来改变这个陋习的人很多,当然这个和多年的一胎政策应该有关吧。我见到很多家是双方老人和小两口一起过年,真是热闹,情意浓浓;也有婆家娘家在一起,大家过一个年,当然这样的情况一般是婆家娘家相距很远,又都是独生子女的才采取的办法。

在我国黄河流域有些地区是在正月初二回娘家,我认为也不好,为什么?因为姑娘回娘家习俗统一为正月初二,这样,姑娘回到娘家,哥哥弟弟嫂子弟媳侄儿侄女却不在,他们也一起都回嫂子弟媳娘家了,那回娘家有什么意义?父母身体好的还可以,父母身体不好的,姑娘回娘家就得自己做饭吃,本来是团圆嘛,还见不到娘家的亲人。父母去世后春节回娘家就是不可能的事,哥嫂弟媳不在家去哪里?山西省大同地区则是正月初一姑娘全部回娘家,除夕在家,虽然和其他地区不一样,但只是时间的平移,都是回娘家见不到哥哥弟弟嫂子弟媳侄儿侄女。而晋南过年的习俗实在太好了,临汾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最早称“中国”的就是临汾这块地方,可见其文化底蕴。就说晋南的过年习俗,我认为在全国也是最有人情味的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晋南的过年和别的地方不一样,嫁出去的姑娘不一定是初二回娘家,一般初三较多。但初二、初四、初五甚至初六都可以。我小时候多年就是初四去舅家,几十年不变。为什么这样安排?因为晋南过年,姑娘回娘家哥哥弟弟嫂子弟媳必须在家,他们的光荣使命就是接待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特别是姑娘多的,回娘家来的人很多,谁来做饭?嫂子弟媳他们来做饭,嫂子弟媳每年为这一天的到来准备时间很长,回娘家因为是全家大团圆,所以娘家的嫂子弟媳回她们的娘家绝对不能安排在这一天,这个要提前协商好,反正就是这四五天,相互调开就可以。正因为这样,晋南回娘家规模一般很大,这里还要考虑老姑娘回娘家,也就是说,姑娘回娘家一般和她的姑姑也是一天,特别是姑娘的爷爷奶奶健在的时候,大部分都是这样。

我家最多的几次也有30多人,我小时去舅家,母亲的两个姑姑也一直是同一天去,母亲的两个姑姑陪伴的晚辈就十几人。后来母亲去舅家也是和四个表妹同一天去,直到母亲走不动了才不去。特别是母亲晚年的时候,每次见到舅舅家的人别提有多高兴!假如舅舅不在家母亲回娘家心情会很低落的。小时候常听说谁家今天待客,老姑娘几个,小姑娘几个总共多少人,那时候人真是多呀!回娘家吃饭几十人的家庭非常普遍。

如果姑娘都是初二回娘家能有这样的盛况吗?只能是和姐妹见面,也就是“外人”,假如父母过世,真正的娘家人一个没有。我的母亲和舅舅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他们是和奶奶相依为命长大的,如果初二舅舅与舅妈回娘家,估计母亲几十年也去不了娘家,因为就一个舅舅,他不在家就锁门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文化教育等正在逐渐改变,只要开开心心,去娘家或婆家过年都一样。近年来流行一家子异地旅游过年,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相信类似晋南过年的好习俗会在中华大地发扬光大。

(二)撞喜取名

孩子出生后,总要有人为之取名。那么,在传统习俗中,由谁来为孩子取名呢?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习俗。晋南一带有些地方给小孩取名就非常有趣,孩子满月当天,要给孩子起名,竟然是通过“碰”或者“遇”的形式来完成的。

小孩过满月的场景,我们一定都参加过很多,那热闹非凡的场面真是没的说。早饭后有一个仪式,就是展示亲朋好友的礼品。帮忙的邻居从礼台的一边拿出亲朋好友的礼品,展示给众人,把要丢下的礼品取出,剩余的各自带回,这就是我们的礼仪之邦,看似带了很多东西只是礼节性地留一点。

姥姥和奶奶的满月“套项”花馍一定是重头戏,还得几个人小心翼翼地护着,套到小孩脖子上,嘴里还念叨着一些吉利的话,真是热阔!

我要说的是小孩过满月,一个重要习俗是给孩子起名,因为这个事正好相反,不是在众人场合进行,甚至有点神秘之感,这样见过的人也就不多。

一般是早饭后,由爷爷、奶奶或者姑姑等至亲抱上孩子出门,遇男的第一个人,就是要给孩子起名的那个人,主人一般给起名的人送两个花馍或者红包,以示感谢。

有的地方把这种习俗称为“撞喜”“碰幸”,也就是遇见个生活幸的人,或者说有文化的能人,给孩子取个名字之意。

习俗看似简单,但每家的具体表现形式则大不相同,碰得很有技巧有的家里真是把小孩抱出去,碰见第一个人,说家里小孩今满月,请给孩子取个名吧;有的是提前联系好的文化人或者算命先生,让他在事主的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等着;有的则是提前选好直接去学校、村委会等地方;有的干脆前面有人探路,看见他认为的能人、文化人或是有身份的人,把抱孩子的人直接叫出来等。

时下更是方便,电话微信直接联系你喜欢的人,几点几分到那里等着,主家小孩马上抱出来就会碰见你。

不论以怎么样的方式“碰见”第一个人,主人的寓意就是祝愿自家的孩子长大以后,也能像碰见的那个人一样有所作为,是个有本事的人这是所有主人的共同祝福,这从他们的碰见方式,完全可以感受到每个主人的喜悦心情与美好祝愿。

小时候常听父母说,谁家孩子今满月出门遇见某人,给孩子起名。我始终没有见过,因为孩子遇见第一个人,起了名字就可以回家了,所以传说的人多,看见的人很少。知道父亲遇见过几次,谁家已经不记得了,但他拿回主人家送给他的两个花馍,我倒是见过。

我有一年回老家,被碰见过一次。这是我唯一被碰见的一次,由于事先一点不知情,我想主人应该是前面有人探路的,看到我过来,认为是他该遇见的那个人吧。主人家生了个千金,他说让我给孩子起个名,我一时不知道如何是好,因为这时不容你多想,我马上在脑海里浏览熟悉的女的,道喜过后,脱口说出叫“丽娜”,主人姓李,还不忘嘱咐主人,是丽娜不是李娜……

其实,这只是祖祖辈辈相传的民俗,主人真正使用这个名字的也不是很多,因为起名的方式还有多种,还和家族、亲属等有关。它主要表达的还是主人美好的祝愿!总感觉遇个有文化的人或者有本事的人给孩子起过名字,对孩子以后人生的道路有个目标、有个榜样。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人口迁入城市,这一习俗也随之进入城市,这是民间传统文化在空间上的一种延伸。城市文化中,传统民俗文化的生存空间相对缩小,生存基础也有削弱,这是城市文化多元化的特点所决定的。但这并不等于传统民俗文化在城市中已经丧失了自己的地位,或者说已经完全没有生存发展的空间。

事实表明,这一传统民俗文化依然在城市中占有一席之地。据了解,迁入城市的人群中,还有不少人一直延续这一习俗。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民俗文化在当地世代相传,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它深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着一定地域内广大民众的共同情感,是其他文化不可替代的,因此绝不可能完全被现代的社会文化所湮没。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