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葆真挚投入的创作激情
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黄河流域进行生态保护和发展是这个时代的历史任务,徐涟认为,对于艺术创作而言,这正是一个新的契机、新的动力,鼓舞艺术家们以新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形式丰富和拓展黄河文化和“黄河精神”的内涵和外延,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
“黄河主题创作中要出现真正的艺术杰作,可能依赖于满足若干条件。一是亲身体验黄河地缘景观。这就是亲自感受黄河发源地、黄河沿岸和黄土地区域的依托黄河地理环境而生长起来的文化传统、文化习俗。二是发掘最富于表现力的黄河地缘美学密码,包括有关黄河的文史资料、艺术作品、考古资料、民间传说、掌故、习俗等。三是感受时代精神的脉搏,吸纳时代文化思想资源。四是找到艺术家自己最擅长表现的独特的点,这应当是特定的艺术素材、媒材、体验、想象、构思、技巧等各环节间水乳交融的结晶体。”王一川表示。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王克举在历时4年黄河长卷的创作过程里,始终在追问:如何靠近黄河、黄河在哪里、什么是黄河的魂魄?“靠近黄河首先来自于物理上的难度,尤其是寻找黄河的源头,黄河的伟大其中也包括它高绝的海拔、无常多变的气候以及寻找黄河源头路途的艰辛。实际上,黄河不只是在地理位置上,更不只是在地图上,而是根据亲身经历和对黄河文化深度了解后的定位,每个时代、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角度。当我拿着画笔跋涉、徘徊在黄河岸边的时候就是想深入了解脚下这片土地的历史、生态和文化,从而让我笔下的每一处景点更准确、更具特色且包含人文精神,能够承载我对黄河的理解和情感。”
2019年底,为深入学习贯彻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文化和旅游部组织黄河流域9省区文化和旅游厅,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等单位,共同启动黄河文化主题美术创作,围绕黄河流域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发展成就,浓墨重彩地讲述黄河故事。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共完成近百件作品,形成黄河文化主题美术创作新高潮。青年画家徐惠君也参与其中。“我是一个以画水、画黄河为主要题材的绘画工作者,自从画了黄河壶口瀑布,在我心里就再也找不出一种题材能够超越这种震撼了。我自创了适合表现水雾的‘风雨皴’法,以留白的方式多次积墨积彩,自然有效地表现了黄河浪涛的力度、厚度、速度,以及色彩的丰富性,同时把溅起的浪花表达得更彻底、更微妙。我用‘风雨皴’化作黄河的语言,叙述它向大地倾吐的情感、它的思想、它的哲学,表现它滴水抱团的力量和气势!古老的黄河以拔山掣日的气概、勇往直前的精神冲击着我,感动着我,鼓舞着我,做一个时代精神图谱的描绘者,用画笔传承永恒不息的精神力量和永不褪色的魅力,用时代的笔触叙述黄河故事,彰显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 徐惠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