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传承黄河文化 推进创新发展
来源:共产党人3期 | 作者:马建军 邹 荣 | 发布时间: 2022-02-18 | 771 次浏览 | 分享到:

自秦汉以来,宁夏在各个历史阶段对黄河进行持续开发利用,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逐渐形成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独特历史文化内涵,呈现出地域文化多样性和兼容性的特点,彰显着黄河文化价值。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内涵、创新发展黄河文化,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先行区建设。

  挖掘黄河文化内涵

  彰显黄河文化价值

  黄河文化承载着“天下黄河富宁夏”的历史价值。

  黄河孕育了宁夏境内的早期文明。灵武水洞沟旧石器遗址位于银川境内的黄河岸边,被称为“中国史前考古发祥地”,1923年至今已经发掘6次,出土了3万多件石器和近百件古动物标本等,经研究遗址距今约4万年左右。青铜峡市鸽子山遗址距今0.8万年至1.27万年,出土有大量尖状器、磨食器等石制品和动植物标本,其中直径不足2毫米的鸵鸟蛋皮装饰品是同时代发现最小的同类型遗物,革新了对万年前人类运用复杂技术能力的认识。植物考古通过浮选技术对出土植物种子残留物进行分析,得知当时人类驯化、栽培野生动植物的过程和重要环节,呈现出宁夏平原原始农业的端倪。

  黄河滋养了发达的农耕经济。历史上宁夏处于游牧和农耕文化的交融地带,黄河滋养的引黄古灌区渠道纵横、谷稼殷积、田园似锦,素有“塞上江南”的美誉。两千多年的引黄灌溉,农业发展水平高,是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重要之地。汉成帝时,在今天的宁夏平原设立典农都尉,专司垦殖、主持移民屯垦工作,逐步形成了发达的农耕经济形态。唐代,宁夏平原已经开发成为丰腴之地,“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是著名诗人韦蟾对当时情况的形象描述。

  黄河促生了宁夏引黄古灌溉区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宁夏大兴引黄古灌区水利工程建设。自秦至唐,相继开凿秦渠、唐徕渠、汉延渠。东汉时期,发明“激河”之法,增大了进渠水量,抬高了灌溉渠口水位。北魏薄古律镇(今吴忠市)镇将刁雍发明“每一旬(十天)灌水一遍;灌水四遍,谷得成熟”的节水灌溉法。元代郭守敬创造性地发明木制闸堰,有效控制灌渠进水量。清代末期,宁夏已有引黄灌渠23条,灌地21000顷,形成了近代意义上宁夏平原发达的水利网络系统。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于2017年将宁夏引黄古灌溉区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黄河渡口商埠繁荣了宁夏的水运交通商贸。经过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至明清时期,宁夏境内黄河干流有以莫家楼、仁存、横城、石嘴子四个渡口为代表的官渡十几处。莫家楼在历史上地理位置优越,近代盐务储运业使其繁华一时。仁存渡口从北魏开始作为水运码头,一直繁忙不已。国民党81军从仁存渡口出发赴绥西抗战,解放军仁存夜渡黄河解放银川,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横城渡口是黄河水运的重要渡口,清代康熙年间噶尔丹叛乱,康熙亲征到宁夏住宿横城,作《横城堡渡黄河》。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跨黄河大桥的修建通车,这些渡口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荣。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