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弘扬黄河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
来源:王玉娥 | 作者:王玉娥 | 发布时间: 2020-12-23 | 520 次浏览 | 分享到: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筑牢思想根基,经济发展为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渭南1.3万平方公里土地全部处于黄河流域,又是农业大市,依托黄河流域区位优势和农业产业优势,在生态旅游、精品果蔬、文化项目等方面,因黄河而生、依黄河而兴,实现黄河文化和生态文明互促共融,推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既是政治责任和现实要求,也是长远之计和当下之要。要把黄河文化的“软实力”转化为推动渭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硬实力”,更需要保护传承弘扬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

聚焦保护传承 延续黄河文脉

围绕挖掘、保护、传承三个重点,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让黄河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进一步加大对黄河文化的研究力度,深入理解黄河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整合相关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黄河文化研究成果,为更好地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打好理论和实践基础。依托白居易、司马迁、寇准、郭子仪、隋文帝杨坚等历史文化名人建设渭南历史名人学堂,依托景贤书院、桃花源书院、白鹿洞书院等打造黄河文化学堂,依托大禹治水、鲤鱼跃龙门等历史传说讲好黄河故事,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所包含的民族至上、公而忘私、自强不息、开放包容等精神。坚守黄河文化立场,规划黄洛渭文化公园,制作推出一批弘扬渭南黄河文化精神、彰显渭南黄河治理成果、富有渭南地方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让黄河文化在广泛的参与中继承,在继承中开拓奋进。

重视非遗保护传承。非遗承载着独特而丰富的历史记忆、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渭南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留下了“禹门口洞穴堆积”、华县泉护村新石器时代遗址、河洛图等100多处文化遗存,全市拥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5项、省级109项、市级253项、县级项目600余项;共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6人、省级传承人102人、市级传承人643人,县级传承人800余人,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数量均居陕西省前列。牢固树立“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秉承“文化传承”的理念,构建“口传心授”的模式,分类施策,加大抢救性保护与开发性传承力度,推动非遗进景区、进商铺、进生活,让优秀传统文化有记载、能延续、不绝迹,永久展现文化魅力和时代风采。

加大文物保护力度。优秀传统文化和文物是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渭南现存不可移动文物369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1处,居全省第一;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历史街区10个。创造性开发保护文物遗存,进一步加大在抗战期间承担战争物资的运输和物资搬运的老火车站、渭南乃至全省保留较为完整的工业文化遗址——西北林机厂等一批见证渭南城市发展的文化遗址资源利用,打造具有鲜明渭南地域特色的历史文物名片、具有社会公益功能的旅游示范点。完整保护文物本体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历代治黄工程遗迹和治黄文献,延续历史格局和传统风貌,科学系统诠释文物价值,体现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原则,拓展传承载体,凝聚民族精神,弘扬黄河文化。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