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黄河商人的生意门路十分广泛,从“居肆列货、以待民来”的坐商,到“负任担荷、以同四方”的行商,再到走街串巷、游乡过镇的小商小贩,几乎无所不包。但由于受地域物产和人们多年形成的风俗习惯的影响,黄河商人的生意门路同其他地域相比,又表现出一定的地域特色,并由此形成一种特殊的商贸民俗现象。
客商
客商是指作客异乡,在黄河流域以外的地方进行商业活动的黄河商人。历史上,在黄河民间,出外经商的习俗十分盛行,通都大邑至乡村小店,到处都有黄河商人的身影。黄河客商习惯上外出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地区。
(一)东北地区。据记载,在明朝末年,黄河商人即已开始进入东北地区,明万历四十年(1618年),努尔哈赤占领抚顺时,对在抚顺的山西、山东、河东、河西等豪商书“七大恨”大字,令其带回关内,可见当时黄河商人已开始在东北地区活动。清入关后,蒙古一带归入清王朝统治,蒙古重镇归化城的商业活动由此开始蒸蒸日上。康熙中年,在镇压噶尔丹叛乱时,黄河商人随军进入现外蒙古草原进行贸易,除供应军队外,还和草原牧民进行交换,从此,广阔的东北松辽平原和蒙古草原成了黄河商人大显身手的又一地区,由于对蒙贸易一般要经过张家口和杀虎口(后改为绥化城),所以上述两地的商贸业迅速繁荣。《云中郡志》记载,当时张家口“商贾皆出山右人,而汾介居多,踵世建居,婚嫁随之”。说明当时已有许多山西商人定居于此。又《旧管见闻》载:“每天从外地进入张家口之皮张、药材、杂物,牛马羊等可售一千两银子。”说明当时张家口的贸易规模已相当大。清朝时,旅居蒙古的黄河商人所开设的商号也很多,如有名的“长盛川”“大盛魁”“大昌川”“复盛号”等。当时对蒙贸易的另一条道路为张家口到杀虎口,据《绥远通志》记载:“其时贩运货物,经过杀虎口交纳关税后,至归化城行销无阻。”在对蒙贸易的黄河客商中,既有行商也有坐贾,行商主要活动于大青山后和西营一带,“途中无旅店可宿,须结驼队运输,自携锅帐。”运输的货物以绸缎、布匹、茶、糖、烟为大宗,而以其它杂货附之,运回的货物以绒毛、皮毛、各种牲畜为主。坐商主要活动于张家口、归化、绥远、包头等地。其中以包头为最盛,当地曾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复盛公是晋中的一个商业字号,说明当时山西商人在包头的势力是相当强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