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近年来黄河文化研究述评
来源:参考网 | 作者:李景文王佳琦 | 发布时间: 2021-05-25 | 1393 次浏览 | 分享到:

5.2 学科领域、研究群体多元化

近年来,研究黄河文化的成果已经不再局限于历史文化视角,而是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就其研究领域而言,涵盖了历史、政治、科技、经济、军事、环境地理等多个方面,既研究黄河的文明起源、黄河精神、黄河人物、黄河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民俗、黄河神话,又研究黄河生态、黄河旅游、黄河治理、黄河环境、黄河城市的高质量发展等。就研究者群体来说,不仅有黄河学人、黄河治理者、黄河爱好者的辛勤耕耘,还有沿黄九省(区)各级政府的党政负责人、管理工作者的宏观把控和顶层设计。研究领域的多元化、研究群体的多样性无疑使黄河文化研究充满了活力。

5.3 学科交叉现象日益显现

从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选题虽偏重于人文,但其论证架构、思考路径往往将触角延伸到生态治理之中,在文化研究中体现生态意识,在生态治理中展现人文情怀,将文化、生态,人文、自然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型的、充满生机的研究模式。

6 结语

就整体研究效果看,目前对黄河文化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研究的空间、论题的缺失还有很多:一是涉及内容宽泛,研究深度不够。大多数论证黄河文化的文章都集中于“顶层设计”,即通过分析黄河文化的历史、组成论证保护黄河文化的必要性与方式,仅有少数文章从某一具体角度出发,阐述传承与保护黄河文化的可行性。相关文章对宏观问题的讨论较多,实证研究较少,很大程度上导致相关研究趋于空泛化、表层化。同时,许多文章形式简、篇幅小,如在已见刊的二百余篇文章中,不少是以“豆腐块”的形式发表在报纸、期刊上,无疑会影响作者观点的阐发。二是对历史文献不够重视。黄河文化延续数千年,有着深厚的文献积淀,研究黄河文化应当考虑文献记载的重要性,充分利用现有的文献、碑刻、庙宇、堤坝、城址、村落、关津、地名、仪式等资源,发掘尚未被发现的文献遗产资源,不断提升黄河文化研究的深度。

展望未来,黄河文化研究需要学者们进一步打破时空概念,融贯古今,联系黄河流域上中下游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民俗、不同文化的客观实际,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对黄河文化进行深度阐释与弘扬,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明确黄河文化研究的动态与走向,以富有创新性的方法思路与学术成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9(20):4-11.

[2] 徐光春.谈谈黄河文化与炎黄文化[N].河南日报,2020-08-18(06).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