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四川黄河流域“再发现”
来源:四川画报 | 作者:肖蓉 | 发布时间: 2022-12-07 | 1015 次浏览 | 分享到:

对话江河通道发现民族源流

雪山冰川发源了黄河,草原湿地孕育了黄河。穿越过高寒高原的峡谷之后,黄河九曲第一湾率先成为人类规模化的栖息地,四川黄河流域发现的40 余处考古遗址,从新石器到明代连续叠加,薪火相传。同时,黄河九曲第一湾仿佛一个巨大的大地磁力器,将长江黄河的源头紧密连接在一起。《禹贡》奠定的黄河源“积石山”与长江源“岷山”在这里对话,人类文明迁徙的数条人文走廊,左手黄河、右手长江,在四川黄河构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源流。

松潘县地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民族团结和睦,文化多元纷呈。图为松潘花灯节(用旦 摄)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说:羌族是最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不断地向外输血的民族,汉族、藏族、彝族等民族,都吸收过羌族的血液。从青海、甘肃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走出的古羌人,随着羌笛的呼啸一路南下,在四川阿坝定居形成羌族聚居区。

石渠县的照阿娜姆石刻,相传是文成公主进藏时留下的,见证着民族交融的历史(刁海瀚 摄)

汉代丝绸之路河南道,从成都出发,从川西北抵达大西北。唐代民族和亲开辟的唐蕃古道,经过甘孜石渠留下了以须巴神山石刻群为代表的吐蕃时期文化遗存。宋代的茶马古道,以茶换马促进汉藏经济,以茶治边维护汉藏稳定,形成以松潘为枢纽的西路边茶中心。元代忽必烈远征云南,也以此中心,构建了气势磅礴的藏蒙走廊。六百多年以后红军北上,重新演绎了历史的魅力和军事智慧。明清时期民族融合日益加深,也奠定了今日藏羌彝文化走廊的格局。可见,青藏高原、蒙古高原、横断山区在四川黄河流域汇聚成多民族“和而不同”的时空舞台。

重走长征之路发现红色源泉

四川黄河流域的雪山草地,是红军长征的不朽丰碑。一首《长征》诗篇,在江西、湖广、贵州是“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进入四川后则“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经过最惊心动魄的会理会议、彝海结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后,毛泽东由衷感叹“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松潘的长征纪念总碑,具有不同寻常的重大意义。

红原县,因是“红军走过的大草原”而得名。图为红原县日干乔大沼泽(杨柏辉 摄)

红军进入松潘草地后,攻打坚固的松潘古城失利,国民党南北夹击,企图将红军消灭在川西北高原。在最关键时刻的沙窝会议上,红军制定了《中央关于一、四方面军汇合后的政治形势和任务的决议》,提出北上“创立川陕甘苏区根据地”的战略部署。

此时,胡宗南部队堵住了交通大陆,认为红军要穿越的松潘草地,是一片魔沼,鸟儿也休想飞过。的确,八月的草地阴雨连绵,时而冰雹袭击,连续几十里的水深没膝,红军时刻面临被沼泽吞噬的危险。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