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 南长滩 这个黄河流经宁夏的第一个村落 被国家确定为 宁夏首个“全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原始村落 到底蕴含着多少神秘 演绎着多少神奇 山沟土路 & 黄河渡桥 通往南长滩需要经过六十多公里崎岖不平的山沟土路,南长滩带给人的想象空间也从这里开始。 “在旅游旺季的时候,这条山沟里车辆的拥堵现象非常严重,因为山沟土路比较狭窄,车辆相会时需要停车避让,而且所有车辆和行人在快要达到南长滩时都需要搭乘一艘渡船经过黄河,渡船每次仅能搭载四辆轿车通过”。 在这荒山野岭、不毛之地,为什么很多人会趋之若鹜?南长滩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它真有人们传言中的那么神秘和神奇吗? 即使是开着越野车,也能感受到山沟土路上的颠簸。就在想着这样的土路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走出去的时候,我们的眼前突然豁然开朗。 宽阔的黄河不急不躁、缓缓流过,黄河两边的山石在经历了不知多长时间风沙和河水的洗礼,静静地伫立着,在展现着它原始风骨的同时似乎在诉说着大自然给它带来的沧桑,山石的颜色和黄河的颜色一脉相承,荒凉中多少有一些凄凉的感觉。 黄河渡船不需要任何机器的动力,完全靠黄河水流完成渡船的前行,一条铁索被固定在黄河两岸的山石中,船工只需要调节渡船上的锁链即可完成摆渡。 通过渡船后到达南长滩大约十多公里的车程,路在山腰中蜿蜒起伏,在行驶中可以居高临下看到雄浑豪迈的黄河,也可以看到黄河中的老两口对望石、七姊妹团结石、三兄弟斗河石等,很形象也很逼真,与它的传说一致。 山河古木 & 民风淳朴 感受着、猜测着、想象着、期待着...终于到了南长滩,一路上的荒凉感一扫而光。 南长滩呈现出三面靠山、一河环流、古木参天、民风淳朴的自然景象,沧桑与生命交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独特景观。 南长滩是一个空间感和立体感极强的原始村落。 南长滩的山依然透露着岁月侵蚀后的原始风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南长滩的水依然携带者黄土高原的沙尘泥土,平静的表象下暗藏着汹涌;南长滩的梨树枝繁叶茂、硕大而厚重,个个有着三百年以上的历史;南长滩的枣树郁郁葱葱、青翠而挺拔,棵棵展现出勃勃生机,难怪南长滩的大枣、长把梨和软梨汁有口皆碑、供不应求,这是大自然的馈赠,可遇而不可求啊! 南长滩民风淳朴,二百多户一千多人据说都是战乱后的党项遗民;南长滩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居民区中没有树、树木群中无居民。 南长滩没有加油站、也没有大企业、甚至没有商业化的影子,仅有的机械可能就是居民的摩托车,如果没有外来车辆的行走,这是一个接近纯粹的原始村落,是一个现实版的“世外桃源”。 南长滩的百年梨树将这里的山、水、人、景融合在了一起,是南长滩的风景灵魂。二百多棵古梨树经历了三百多年的风雨后依然傲然挺立、气势不凡,最大的树年产长把梨可达四五千斤。 《神奇南长滩,神秘党项村》一书中这样描述南长滩古树的四季风情:“早春,片片梨花如漫天飞雪,洁白无瑕、动人心扉;盛夏,参天古木似绿伞遮盖,苍翠欲滴、沁人心脾;晚秋,累累果实像玲珑宝石,梨黄如金、枣红似火;隆冬,山村雪景如水墨古画,清新脱俗、淡雅无邪。”每一棵古树都展现着它的神奇,留给人们的是无限的遐想...... 历史文化 & 党项遗民 南长滩带给人们的想象不仅仅是它神奇和神秘的自然风景,南长滩的历史和文化更是让人浮想联翩。公元1227年西夏国被蒙古人成吉思汗灭国以后,西夏国惨遭屠城的厄运,幸存的部分党项皇宫贵族和西夏人的去向至今是谜。 从南长滩独特而僻静的地理位置、以“拓”(音tǎ)姓为主的聚居人群、遗留的家谱和相关建筑中都有西夏国党项贵族的痕迹等来看,南长滩人有可能是西夏国党项贵族的遗民。但在其来历上,却存在较大的分歧,有的说是西夏国灭亡后逃离而来,有的说是当时被派往此处戍边而来。 原南长滩小学拓校长说:“南长滩人应该是党项人的后裔,他的来历是当时被戍边到此”,沙坡头旅游产业集团何经理也认为是戍边而来。宁夏史志学科领军人物之一、被誉为宁夏地方史研究活字典和宁夏地方志编修的“拓荒者”吴忠礼在其《神奇南长滩,神秘党项村》一书中似乎更偏向于逃难一说,但究竟是“戍边”还是“逃难”,目前尚无定论。 很多迹象表明南长滩是西夏国党项人的后裔,但即使是历史学家目前也无法得到确切考证依据,比它的自然风景更加神奇和神秘,为这个小村落增添了更多的猜测和想象。 登高远望,追忆历史,南长滩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再一次触动着人们的思绪:这里的山经过了多少风雨、这里的水潜藏着多少暗流、这里的树走过了多少春秋、这里的石演绎了多少传说、这里的人经历了多少磨难…… 这里的人是一个迷、这里的自然是一个迷、这里的历史和文化更是一个迷。 在这里,山与水、树与人、历史与文化之间,桩桩件件,耐人寻味,似乎就在身边,但又难以扑捉。此时,唯有打开自由的想象空间去感受和体会这里的神秘与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