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宁夏特点的黄河文化初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 作者:白皋 | 发布时间: 2016-02-24 | 52 次浏览 | 分享到:

  历史上,宁夏地区曾有20多个少数民族定居繁衍,流动迁徙的民族就更多。其中有些民族演变成汉族或其他民族,有一些民族后来消失了,他们最终的归宿,是完全融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民族融合是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但在宁夏平原表现得尤为突出,这里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汇地区,是众多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王朝或抗衡冲突或和平相处的地区。所以这个地区的民族融合相比其它很多地区要来得广泛和剧烈。

  在宁夏平原,有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历史现象,这就是,秦汉以来引黄灌区逐步形成之后,无论哪个民族、通过什么途径来到宁夏平原定居,他们都会利用这里的自然条件和开发基础,顺势而为,迅速由游牧生产方式向农耕生产方式或农牧结合的生产方式转变,由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变。他们都意识到黄河之利的重要性,在继承灌溉农业传统的同时,一些少数民族领袖人物也愈来愈重视灌区水利建设,重用汉族人才兴修水利,甚至还涌现出少数民族自己的治水杰出人物,从而对宁夏引黄灌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个特点,在西夏历史上表现得很充分和典型。也就是说,除了在战乱的直接影响下灌区会受到阶段性破坏之外,宁夏引黄古灌区的开发建设没有受到政权更替、主体民族变化的影响,这是宁夏引黄古灌区经久不衰,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文史专家汪一鸣认为:与北非尼罗河文明、西亚两河流域巴比伦文明、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文明等世界著名古灌溉文明发祥地相比,以宁夏引黄灌溉工程为杰出代表的中华黄河文明,是全球唯一没有中断、世代延续、生生不息的文明,从而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由此可见,宁夏引黄灌溉工程是汉族以及各少数民族合力经营的成果,是各民族共同开发、共同受益、共同维护的成果。各族人民共同保护了黄河,开发了黄河,黄河是他们共同的母亲河,民族融合也成为这一地区的大概率事件。这种情况从秦汉到明清,在200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持续着。除了经济、政治、军事需要的原因之外,文化的凝聚作用是更深层次的重要原因,是黄河文化的包容性体现出强大的向心力、融合力,使得来自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不同政治诉求、不同生产方式、不同习俗的人们一旦接触到黄河文化,就会接受它、融入它。而黄河文化本身也在接纳新的元素中更加丰富、更加博大、更加包容。宁夏的发展史不但是引黄灌溉的发展史,也是宁夏特点黄河文化的发展史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