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YOUR ARRIVAL!
二、传统饮食
黄河流域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由于降水量较少,先民们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筛选出了几种生命力旺盛且适应地方水土的农作物,即所谓的“五谷”。这也就决定了黄河流域先民们以五谷制品为主的饮食习惯。
所谓“五谷”,即麻、黍、稷、麦、菽。麻指的是芝麻,古称脂麻、油麻。先人们已懂得种植芝麻用来榨油,以烹饪菜肴。这一传统延续至今,百姓依然以麻油作为食用植物油的首选,黄河流域所产“小磨香油”更是一绝。黍,又称黍子,是黄河流域最早种植的农作物之一。《寺经·魏风)》云:“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的先民们已将黍子作为主食了。黍子煮熟以后黏性极强,常被制成各种糕点。用黍子酿酒也是黄河流域的传统,黍酒清香浓郁,为百姓所喜爱。稷俗称谷子,又称稷米、小米,和黍一样,是先民最早培育的作物。黍和稷以黏度来区分。稷具有耐干旱、高温、生长期短等特性,在黄河中上游广为种植,小米饭、小米粥都是百姓喜爱的主食。麦即是麦子,分为大麦、小麦,是北方最常见的农作物。麦子磨成面粉,可以制作饼类、馒头、面条等主食。菽即为豆类作物,一般指大豆。最初,黄河流域的先民主要食用大豆的叶子,并用大豆做成豆饭。后将大豆做成各种制品,如豆芽、豆豉和酱油等。最有特色的莫过于豆腐,是黄河流域百姓的最爱。
每逢佳节,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食品会比往常丰盛一些。平常只做圆形和方形的馒头,在春节来临之时,便变换了各种形状,或做成各种花朵样,或缀上红枣作为装饰称为“枣山”,或做成动物形状,或做成所谓“财神爷”的模样。这些食品作为供品之一,在大年初一时供奉祖先。而用猪肉或羊肉馅包成的饺子,更是黄河流域百姓过年饭桌的必备饮食。在黄河流域的一些山区,用黍子面做成的油糕是节日不可或缺的面点。山西乡宁县有以吃油糕为特色的“油糕会”。黄河上游的青海,孩子满月时,用面做成薄薄的面片,放油锅里炸成“饳饳漠馍”,在宴席上分发给前来祝福的宾客。农历二月二,黄河流域百姓会炒玉米和各种豆类,而河南舞阳县的百姓还会煎面托,做年糕吃。
三、日常家居
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先民,采用半地穴式的居所,利用天然山体或者土岭建造房屋。今天河南三门峡地区的地坑院、山陕等地的窑洞都是这种穴居方式的变形和延伸。
从建造格局来看,窑洞属于靠崖式居所,地坑院属于下沉式穴居方式。这两种建筑方式,与黄河中上游特殊的地质环境有关。黄河上游的河西走廊,戈壁荒漠连绵,土质粗糙,不利窑居。山陕等地,黄土土层深厚结实,适宜开凿洞穴,可保证穴居的稳定性。黄土高原连绵延续,为窑洞的建造提供了广阔空间。以打井的方式向地下开挖约三丈,然后从旁边挖洞,形成地坑式的院落。这两种独特的窑洞建筑在河南荥阳以西,直到山陕等地,皆有广泛分布。宋代郑刚中《西征道里记》记载:“自荥阳以西皆土山,人多穴居。”直到民国时,在甘肃东部的平凉、庆阳、固原等地,人们仍是傍山凿窑居住。民国《重修镇原县志‘’民生志·居住类》曾记录,陇东各县除城市修建房屋外,散处四乡的百姓有崖窑,有高窑,有地坑庄。采用如此的居住模式,固然有木料缺乏的原因,但更多的还是当地适合的土脉和“陶复陶穴”的居住传统使然。甘肃镇原县无山可依,地坑庄分布广泛。人们在平地上挖一大坑,“内修窑支,中砌水池,以防阴雨”。这种地坑庄有三间为一院的,有五、七、九间为一院的。房取单数,以中间一间为主房,称为“客窑”,即会见宾客之所。其他各间,“或家主所居,或儿妇所住。或作厨房,或住长工。或养牲口,或储食粮”,各有所用,毫不紊乱。千百人家,都是这样的坑穴式院落构造。平地上远远望去,“不见人烟。及入其门,则鸡鸣犬吠、白叟黄童,几疑别有天地,非人间矣”。若登高而望,连在一起的地坑院就像“蜂房”一样,很是壮观。这便是地坑穴居的特色。无论是深居地下的地坑,还是依山而建的窑洞,因具体地形而取舍,都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这种穴居习俗成为黄河中上游地区的特色,主要以豫西、山西、陕西、陇东为中心,是大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作电话:15809657998 (刘兴国)
·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文昌镇蔡桥新村26号楼12号营业房
·版权所有:宁夏凡客杰瑞影视文化艺术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宁夏凡客杰瑞影视文化艺术传媒有限公司
主营业务范围
·企业、事业单位微电影、宣传片、专题片;
·影视广告、抖音短视频拍摄制作;
·大型活动现场直播服务;
·动画动漫制作;
·影视策划服务;
·大型活动策划执行;
·各大媒体平台广告投放服务;
(网易、新浪、腾讯等);
·会议会展跟拍记录服务;
·广告、宣传册设计、制作、印刷服务。
黄河文化数字平台
宁夏凡客杰瑞影视文化艺术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