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发挥黄河文化优势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
来源:河南日报 | 作者:闫德亮 | 发布时间: 2023-08-26 | 486 次浏览 | 分享到: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载体

中原居天地之中,处黄河中心地带,孕育了悠远辉煌的中原文化与黄河文化的主干。中原文化是黄河文化的中心和支撑,二者同为中华文化的根与魂。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主要诞生于黄河流域中心地带土地丰腴的中原地区,起源于农耕文明时代四季分明的时令节气,成熟于“四时有明法”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中原智慧。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传统节日述说民族的文化记忆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最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春节俗称“年”,既是具体节日的指称,即正月初一,也是一个时段的指称,即春节期间,时间从腊月初开始直到来年的正月底结束。春节始于季冬之月的腊月,源于秦汉时期的年终大祭“腊祭”,即在腊月祭祀先祖、酬神报功。后来“腊祭”分化成腊八、祭灶、除夕三个主要节日。腊八即腊月初八,也称腊八节,其习俗为祭神祀祖、驱疫避邪、吃腊八粥等,目的是酬谢报答炎帝、后稷等神祇与祖先魂灵的庇佑和赐福,以及驱除厉鬼灾疫,祈盼健康。祭灶即祭祀灶神,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叫小年,传说这一天是灶神升天的日子,又称“灶神节”“祭灶节”。这一天要吃麦芽糖,意思是用麦芽糖粘住灶神的嘴,让灶神到天帝那里不说人类的恶事,只说人类的好事。除夕是一年里的最后一天,为腊月三十或二十九,又叫“年”,俗称“年三十”“年三十夜”。民间广泛流传着“年”是一个在除夕之时出来伤害人畜的怪兽的传说。“年”最怕红色和爆响声,于是每到除夕,家家户户贴对联、放爆竹,守岁待年,于是就有了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发压岁钱的习俗。

除夕过完,即进入正月初一,即春节。春节期间,一要“祭耒”,即祭祀农具之神炎帝,二要举行祭天祈年活动,其仪式形成了正月十五张灯结彩夜游娱乐的风俗。正月十五又叫元宵节,这是一个全民狂欢的节日,故有正月十五大于年之说,其主要民俗活动是耍龙灯、舞狮子、跑旱船、吃元宵。

清明节在公历4月5日左右(农历三月间),它是由二十四节气的清明演化而来的,其兼具自然和人文两大属性。清明时节,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是踏青与墓祭的好时节。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节形成的重要因素。在饮食上,黄河流域一带在清明节前还有吃冷食的习俗,由此催生了寒食节。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名端阳节。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他而有了这个节日。其实,端午节起源于北方中原,当时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并把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注入其中,在端午“恶月恶日”进行辟邪祛病防疫,于是出现了饮雄黄酒、插艾草和菖蒲、洗草药水、熏苍术等习俗。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重要的饮食文化。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