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古韵今风 大河岸边风物新——聊城黄河河务局治黄文化建设纪实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 作者:毕经涛 | 发布时间: 2021-12-17 | 334 次浏览 | 分享到:

  统筹联动,务实与前瞻并重,结合治黄文化发展的政策导向、地域特色、发展态势,编制市、县两级文化建设年度推进计划,并与“十四五”发展规划、黄河战略、生态廊道建设等有机衔接,确保治黄文化建设重点任务项项有规划、步步有章法、件件有遵循。

  “文化自觉自信达到新高度,文化传承创新构筑新优势,文化交流合作实现新突破,文化人才队伍跃上新水平,努力将聊城黄河打造成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文化特质更加鲜明、文化实力更加雄厚的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新高地。”王新波在文化调研时指出。

  规划引领、科学编制,合理划分,把准治黄文化建设的关键点,立稳了聊城治黄文化建设的“四梁八柱”。

  听涛观澜 沿历史脉络寻古迹遗风

  大河上的文化丰饶,形制不拘一格。

  大隐隐于市。一如两省三河交汇处——阳谷黄河东堤险工。作为金堤河最下游的一处险工,地处山东黄河和河南黄河的交界处,在空间上亦是黄河、运河、金堤河的交界点。

  因历史的机遇和地理的缘分,三条河流在这里碰撞叠交在一起——京杭大运河因黄河抢道在这里开了一个叉;作为山东和河南界河的金堤河水由此汇入黄河;黄河迎面而来拐了一个大直角向东浩荡流去。

  “镇夹运河而城,旧为贡道之通渠,实扼南北之咽喉,襟带济汶,控引江湖,盖鲁齐间一重镇也。”这片也曾是繁华的运河枢纽,作为大运河中枢河段的会通河阳谷段,2014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横跨运河古道的荆门闸,承载着明清漕运繁荣的旧影。

  如今,虽然商贸繁忙景象不再,山东黄河地理标志文化园的打造却为此注入了新的生机。围绕阳谷地域文化特点,积极探索文化的衔接点和融合点,该局在前期实地调研和外出考察的基础上,科学制定了陶城铺地理标志园“两点一线一场两室一廊”建设方案。

  大河头尾是家川,观澜听涛,东西呼应。

  在东堤险工的“听涛亭”下,保存着的一通石碑,成为那段记忆与过往的连接点。“这块碑名为‘山东黄河上中游分界碑’,立于民国八年,它记录了晚清时期山东黄河的管理机构设置,印证了清末阳谷张秋附近是山东黄河上中游分界点。”阳谷黄河河务局办公室主任张福禄介绍说。

  不止如此,漫步文化园内,亭台错落有致,奇石满园生辉,山东黄河左岸堤防起点碑、北金堤建设大事记石书、“大禹奖奖杯”雕塑、“黄河穿运”石刻图等分列左右,这些有着历史文化内涵的石刻不只点缀了风景,更提升了文化魅力。

  于陶城铺险工的“观澜亭”前,“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一诗,形象的描述了每至伏秋大汛,黄河水从上游急速奔流到此,波飞浪滚,震耳欲聋,如同万马奔腾,气势磅礴的盛景;伟人石刻上“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遒劲有力,饱含对黄河安澜的殷切希望。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