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奔腾不息:黄河题材美术作品欣赏
来源:中国书画网 | 作者:正观新闻 | 发布时间: 2024-03-12 | 363 次浏览 | 分享到: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发端于青藏高原白云之间,浩浩荡荡如巨龙一般横贯九省,奔腾入海的“黄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她是生命的源泉,宛如中国龙跃动的血液;她是文化的象征,撑起炎黄子孙的精神支柱;好是历史的沉淀,鼓舞着中华儿女勇往直前。

如何通过文艺作品表现出黄河精神、讲好黄河故事,展示出这一自然之河、精神之河,是每个时代、每一名文艺工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

黄河形象和以黄河为题的创作自古有之,但以黄河作为中国文化整体性象征是近代以来才出现的。新中国成立以来,众多艺术家以黄河为表现主题,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兹遴选部分经典作品与读者共赏。

傅抱石《黄河清》中国画 51.2 cm×75.9 cm 1960年 现藏中国美术馆

《黄河清》是傅抱石以三门峡工地为题材创作的。此作没有拘泥于工地繁忙建设场面的表现,而是以大胆的取舍、巧妙的立意。山上耸立的巨大高压电线杆是画眼所在,高压电线杆与山川的夸张比例,突显了时代气息,以及“人定胜天”的信念和火热建设的万丈豪情。横贯画面左右的高压输电线增加了空间开阔感。山头上点缀以人群、工棚和往来车辆,进一步折射出画面的主题: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黄河水由左上绕远山曲折而下,远方的黄土坡绿意盎然,内蕴着“圣人出,黄河清”的典故。

吴作人《黄河三门峡大坝(之二)》 油画 1955-1956年

三门峡黄河水利枢纽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156个重点项目中唯一的一个水利工程,在新中国水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为了治理黄河水患,历年来,人们作出了许多不屈不挠的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更是把黄河安危紧系心头。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考察黄河后不久就向全国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黄河进入全面治理、综合开发的历史新阶段。

在20世纪50年代,全国各地的水利精英齐奔三门峡修建黄河大坝。工程于1957年4月13日开工,1961年建成。三门峡黄河大坝的建成,结束了黄河三年两决口的局面,使两岸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三门峡黄河大坝的兴建,在当时是个开天辟地的大事,一大批文艺工作者为此创作出了许多不朽的赞歌。其中当然少不了画家的身影。《黄河三门峡》就是画家吴作人创作于这一时期的油画作品。

钱松嵒《三门峡工地》80.5×47.6cm 1960年 现藏中国美术馆

《三门峡工地》(又称《禹王庙》)于画面中上部勾写三门峡工地,繁密的建筑群、大吊车、电线杆、机器、高压线杆、红旗……极为开阔宏伟热闹的建设场面绵延至画面顶端,予人意犹未尽之感,暗示出建设的广度和深度。赭石设色既与黄河两岸山峦实景颜色相符,又烘托了如火如荼的建设氛围。禹王庙压缩在画幅的下部。画幅中部是澄清的黄河。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