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壶口瀑布:黄河心脉的绝唱
来源:https://rmh.pdnews.cn/Pc/ArtInfoApi/article?id=35880011 | 作者:郑旭东 | 发布时间: 2024-04-15 | 273 次浏览 | 分享到:

   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革命圣地延安,驱车去看黄河壶口瀑布。

香港回归那年,柯受良驾车飞越壶口瀑布表演,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直想去看看。同车的两位老师都去过,计划回程再去,为了满足我愿望,决定先在陕西这边看,回程再到山西那边换另一个角度看。

壶壶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它东濒中国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西临中国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乡。黄河从北往南奔流,将山西和陕西的大山中间东西分割,两岸石壁峭立,在这个地方,河口收束狭窄如壶口,故名为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的形成是由于黄河上游水面在不足500米的距离内,河宽迅速由300米,压缩成20-30米,然后从20多米的陡崖以每秒钟1000立方米的水量落下,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自然景观。

这个景区景色四季各异,不仅有主瀑布、两岸的副瀑布、“十里龙槽”、“石窝宝镜”、“地下观瀑廊”、“棋盘格式构造”、“冲蚀槽”等自然景观,还有河清门码头、清代长城、牛马王庙等众多人文景点。素有“不观壶口大瀑布,难识黄河真面目”的盛誉。


我们由于长途奔波,车行劳顿,忽略了其他景点,径直奔向“主瀑布”处,观看“水里冒烟”。

“水里冒烟”是壶口瀑布特有的景观,也是壶口瀑布四大景观之一。黄河水奔流至壶口之后,由于地理原因形成了急速收束的地质,滚滚黄河水瞬间倒悬流入深潭,由于水流量巨大,开始上下翻卷激荡,声如千人击鼓、三军冲锋、万马奔腾。空气中形成的水雾,飘散到两岸。远远望去,就会看到水雾在上空盘旋,蔚为壮观,清代刘龙光诗云:“渴马奔泉近,闪雷震谷声,入中不见出,忽有云烟生。”这首诗就是对“水里冒烟”这一景观的描写。

壶口主瀑布处,游客很多,有铁栅栏拦着,人不能靠近,只能在远处拍照。天气微凉,越往“水里冒烟”前靠近,越感觉空气湿润加重,身上的衣服湿漉漉的。面前水雾一片,恍如峡谷中一道升腾着的白烟。借助风势的水雾不断袭来,峡谷东西两岸秦晋两地观瀑人群,发出的叫喊声、欢笑声、赞叹声与瀑布的巨涛声混成一片。

此时此刻,头脑一片空白,立刻被眼前气贯长虹的黄色巨流震撼,赞美黄河的词汇早已枯竭,心情跟随从天而降的惊浪激动着、振奋着、呐喊着。

有人说那是群龙起吟,有人说是万狮齐吼,有人说黄河在壶口站起来了,有人说黄河飞起来了,还有人说黄河沸腾了。各种词都可以形容,但都感觉不满意,因为每个人的欣赏格调不同,想象各异。


壶口的气概与壮烈景象,李白:“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田际康:“昆仑下九曲,到此一壶倾”。

望着黄河壶口瀑布,感觉有一首诗写的概况的很贴切:“西起巴颜喀拉山,流进山东渤海湾,沿途灌溉五千年,一壶收进龙王辿。”

遥想远古时期的黄河,它被吕梁山挡住了去路。面对肆虐的侵扰家园的滔滔洪流,原始部落人民以期盼的目光将大禹推向了首领的位置。不负众望的大禹没有畏惧退缩,他从父亲鲧多年治水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大胆提出治理水患的新思路。一把犀利的巨斧从天而降,一道耀眼的寒光闪过,地球上最深厚的黄土高原发出山崩地裂般的巨响,天空弥漫起数十丈高的黄尘,大禹劈开了吕梁山一道狭长的裂口。黄河的惊涛骇浪,裹挟着数以亿吨的黄土与碎石,以排山倒海之势一路南下,才有了今天壶口瀑布的壮观与恢宏。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它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种伟大,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闪现在我们面前。


在壶口瀑布前,我相信每个人的耳边,都会响起来一首歌,这就《黄河大合唱》。1938年9月,在抗日战争极其艰苦的时期,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壶口。在这里他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回到延安,冼星海为这首诗谱了曲。《黄河大合唱》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鼓舞着无数志士仁人走上抗日救国的战场,最终取得伟大的胜利,保卫了伟大的母亲河。

此时此刻,我又一次感觉到,壶口瀑布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它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

是的,这就是母亲河,她心胸包容天下,她爱在环宇,她在鼓舞我们坚强不屈,不怕困难和挫折,顶天立地,为天下苍生做贡献。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