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宁夏中卫祭河神风俗风采独具
来源:搜狐网 | 作者:中卫印象_wtg1 | 发布时间: 2024-09-21 | 812 次浏览 | 分享到:

随着引水灌溉的全面开启,也诞生了“祭河神”的民俗大典。据史料记载,中卫市“祭河神”的风俗始于汉,兴于元,沿袭至今。至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黄恩锡任中卫知县第二年,为迎水祀神,在宫桥西议建龙神庙、迎水亭、戏台等。宫司民集资,戊寅(1758年)五月动工,己卯(1759年)三月落成。龙神庙正殿三楹,东西庑六楹,于东庑向水面另建观水堂,宫桥桥面宽阔,桥下砌墩,墩上雕刻着蛟龙,昂首向南,成迎水状,龙尾伸出桥北。是岁四月立夏,举行盛大的迎水之祭(祭河神)。至秋后,又举行谢水之祭。后每岁两次祭水庙会,成为年例。

每年到了“迎水”“祭河神”这一天,古城中卫,万人空巷,祭祀逛会,盛况空前。中卫市的“迎水桥”这一地名就由此而来。

每年春天,当修渠筑坝的活计结束后,“祭河神”的日子便摆上了村民们的议事日程。然而,何时举行“祭河神”大典,是要由专门的委员会选定黄道吉日,然后,由宫衙正式发布公告,在沙渠桥搭戏台,举办龙王庙会。后来,日子便确立在每年的立夏之日。

“祭河神”是在沙渠桥观水厅搭建祭台,摆香炉、供器、三牲祭礼、品果、香表、奠仪等。早有探水人骑马或步行专报水头到来的时间,尔后由宫员、绅士、水利委员主读祭文,鼓乐鸣、燃鞭炮、行跪礼。法会和尚诵经三天,道场道士谯酬三天,唱戏、耍社火,祭龙王、祭河神。入夜,则要在沿渠两岸举行放河灯祭河神的活动,在阴阳、道士念大经办道场的陪衬下,群众蜂拥河岸两边放各种各样灯盏,意思是放灯许愿,消灾去病,平安吉祥。灯随水而去,映得渠里一片辉煌,颇为壮观。“祭河神”宗旨就是祈祷风调雨顺、渠通坝实、五谷丰登、吉祥如意、国泰民安。

中卫“祭河神”在漫长的历史上得到了很好的传袭,形成了完整的组织体系。脉传谱系是非家族性的,会头既是庙会的会长,又是祭河神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也是主要的传承者。目前依然健在的最著名的老会首是传会腕儿(衣钵)于徒,各种规矩、礼仪、技艺均为师徒相传。

中卫“祭河神”风俗,大约有这样几层含义。

一是感恩。中卫平原的富饶全赖黄河之水,“迎水”的习俗就是表达对黄河的一种感恩戴德的意思。这是继承了我国周朝时因农耕兴盛而开始将年丰作为治国的标范,在周礼文化中的敬祖祭天,郊祀祈谷,泰坛燎祭,封禅告天成为千百年中国社会恪守的制度规范。

一是避灾。“祭河神”是旧社会对黄河治理不力,河水在浇灌着千顷良田的同时,也泛滥成灾,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损害,人民群众在得黄河之恩惠的同时,也深受河水泛滥之害。

在清朝,“祭河神”就已发展成为中卫的一大胜景之一。史载清乾隆年间,中卫知县黄恩锡对“祭河神”有这样的论述,文物胜迹是“宜因时增减,极为阐扬,庶不至山川风物暗而不彰,郁而不发。”胜景也并非一成不变,或沧海桑田,或社会变迁,存者仍存,灭者自灭,更有推陈出新者。因此,他将明代中卫十景变为十二景,“宫桥新水”便是其中一景。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