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精神存在的问题挑战与对策建议
来源:映象网 | 作者:刘大彬 | 发布时间: 2021-12-11 | 428 次浏览 | 分享到:

3、黄河文化遗产资源整理不足

黄河文化精神是中华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保护弘扬黄河文化精神,全面系统地挖掘、保护黄河历史文化遗产势在必行。但是黄河流经9省,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涉及范围极广,再加上沿黄地区文化资源、文化禀赋、自然风貌各不相同,因此对历史文献、文物遗存、文化精神等还缺乏统一的理解和整理。一是对沿黄各地黄河文学文化的资料整理。在中国的史前时期、王朝时期和帝国时期,黄河流域文明文化一步步成长为中华文化的中心力量,创造出纷繁且厚重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精神层面,黄河流域出现众多文化名家,写出众多影响深远的文学文化作品,产生了重要的人文思想,中国人传统的家国意识、民生情怀、使命担当、勇于抗争等精神理念也由此产生。丰富的黄河文化孕育了厚重的国家文明,凝结着厚重的人文情怀和哲学理念。在物质层面,黄河流域广布着体现黄河文化精神的物质载体,诸如各式民居、历代治黄工程遗迹、宗教设施、民谣歌舞、服饰餐饮、生产和交通工具等。尤其是黄河故道、千里黄河大堤,它们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传达着历史的见证,是最能直接产生历史触动的载体,具有重要的文物和文献价值。只有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厘清黄河文化的根和魂,才能成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精神的基本依据,而目前在对黄河文化进行全面搜集、科学整理、系统研究以及数据化处理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空间。

4、黄河文化的产业化推动不足

文化产品是文化精神的现实载体。黄河文化作为我国的根源性文化,对中华文明产生了长期且深远的影响,学界对黄河文化的研究也已经比较深入,有大量研究成果面世并产生重要影响。但这些优势都没能转化为相应的产业优势,黄河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与它的历史地位、文化影响、社会价值、研究深度不相称,也与我国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不相匹配。在文化创意领域,还缺乏将厚重黄河与时尚现代相勾连的现代化、年轻化、科技化的时代表达;在文化产品领域,还缺少能够反映黄河文化、表达黄河精神的广播影视、网络动漫、演艺娱乐等方面的文化产品;在文化传播领域,还缺乏与之相配套的高水准文化展示及多渠道营销推广;在文化组织领域,还缺乏与时代需求相匹配的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中介组织、相关行业协会。最重要的是,缺少具有全球化、国际化的顶层设计,导致沿黄地区对黄河文化的开发利用都是单打独斗、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削弱了黄河文化产业建设和开发的综合实力和产品竞争力,难以实现以产业推动黄河文化精神的保护传承弘扬。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