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系列报道五 | 看黄河——请到“中国黄河文化之乡”武陟
来源:澎湃新闻 | 作者:王 言 | 发布时间: 2020-03-16 | 142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部武陟发展史,半部黄河变迁图。2013年,武陟荣膺全国首个“中国黄河文化之乡”称号。

“中国黄河文化之乡”称号为何花落武陟?

      自中华民族治黄史拉开序幕,武陟就一直是黄河流域重要地理位置的节点。特殊的地理位置,奠定了武陟在黄河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专家常常将黄河文化大致分为三段,即上游的三秦文化、中游的中州文化、下游的齐鲁文化,而武陟处于中州文化的核心,又是黄河中下游左岸的分界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32万平方公里的华北平原起点在武陟,武陟是连接秦晋、巴蜀,辐射燕赵、江淮的重要文化节点。在武陟境界,考古学家发现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殷商旧都遗址、古怀城遗址等多个古文明遗珠。

      武陟是文物大县,其境内有5处国保单位、22处省保单位。嘉应观、妙乐寺、青龙宫、千佛阁、董永故里、何瑭故里、人民胜利渠……沿着武陟黄河大堤走一走,两侧人文故事灿若星河。武陟又是何瑭、“竹林七贤”山涛与向秀、清代名人毛昶熙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的故里。

如今,郑焦黄河生态旅游文化廊道建设已谱写序章,与郑州隔河相望的武陟必大有作为。

请看,武陟黄河风光——

治河文化在武陟

如果您想领略我国治河历史的惊涛骇浪,首推武陟嘉应观。


      嘉应观,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观”,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是一座建造于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集宫、庙、衙署为一体的黄淮诸河龙王庙。

谁是“龙王”?作为封建帝王,雍正给出了令许多人意外的答案。

      嘉应观历时4年落成后,被高供于庙堂的是从大禹至清代的治河能臣。在其所供奉的10余个“龙王”中,除谢绪外,个个都有治河良方。西汉贾让,提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河三策”;东汉王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水利专家;元代贾鲁,绘出了精细的治水图,亲率民众修筑黄河堤坝;明代潘季驯,提出了“束水攻沙”的治河方针,对后代治黄有重要影响;明代宋礼,水利专家,因治河有功被皇帝多次表彰;明代刘天和,创“植柳六法”治理黄河。清代更有治水能臣位列高庙,如齐苏勒、嵇曾筠、林则徐等一批至今仍被许多人熟知的治水能臣。


       清代,嘉应观曾作为治水衙门使用。而它这样的功能,一直延续至上世纪90年代初。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一度是人民治黄工程的指挥部。傅作义、王化云等一批新中国水利专家,曾到这里工作、调研。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