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黄河奔流,激荡古今文化大气象
来源:生态环境部 | 作者:王斯敏 | 发布时间: 2016-01-01 | 804 次浏览 | 分享到:

王丛霞:黄河文化是人们在利用、治理、保护黄河等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关于人与河流乃至整个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物质产品和精神文化产品的总和,具有根源性、融合性、主干性、多样性和独特性的显著特征。以多样性为例,黄河文化涵盖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水利建筑、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等诸多内容,十分丰富。

苗长虹:黄河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突出表现为尚老崇祖的根源性、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持续性、兼容不同地域和民族文化的包容性、以华夏文化为内核的统一性、以求变求新为基本精神的创造性等。黄河文化始终滋养和凝聚着各个民族,共同成就伟大文明。

既强调道法自然、天下大同

又追求自强不息、变革图强

光明智库:黄河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品格养成和精神凝聚起到了什么作用?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黄河文化分别有什么鲜明特征?

苗长虹:从仰韶文化庙底沟时代开始,黄河中下游地区就呈现出稳定内敛、朴实执中的社会结构特点;至二里头文化广域王权国家出现,黄河中下游地区已形成了持续影响后世中国的礼乐文明。正是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为中华民族重礼仪、尚和谐,既强调道法自然、天下大同,又追求自强不息、变革图强的精神气质提供了根基和滋养。

王丛霞:在革命战争时期,黄河文化以博大深厚的精神内涵,创造性地吸收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出了敢于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水患频发,面对流域洪水风险威胁、生态环境脆弱等突出问题,治理黄河的理念从“除水害、兴水利”转化为在防洪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和谐友好”。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受到高度重视。当前,绿色发展理念成为新时代黄河文化的鲜明标识,古老黄河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呈现出崭新气象。其蕴含的“天人合一”生态伦理观,为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历史经验与理论启迪。

张述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位于黄河流域的陕甘宁边区和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滋养出伟大的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等,成为中华民族抵抗侵略、争取解放的力量源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秉承“艰苦奋斗、团结治河、无私奉献、求实开拓”的黄河治理精神,兴建了龙羊峡、小浪底等大型水利工程,实施三江源、祁连山等重大生态保护工程,推动黄河生态明显好转。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展现活态的黄河文化与黄河故事

光明智库:守住“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就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现状如何,还存在哪些亟须关注的问题?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