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在激流中前进|解读文艺作品中的“黄河文化
来源:中国美术报 | 作者:中国美术报 | 发布时间: 2021-10-12 | 328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1101221130253307.jpg

2021101221130650013.jpg2021101221131064541.jpg

展览现场



【黄河承载“和”的思想】


从艺术维度关注黄河,黄河进入艺术史同样可以追溯到古代,古代画家已经将黄河形象表现在画面中,只不过在古代,黄河的艺术形象往往是作为历史故事的附属,绘画的题材偏向于历史风俗画,黄河本身并不具备特殊的文化意义。薛永年在研讨会中提到明代张宏画了《史记》中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在这里,画家想还原的是一个历史故事本身,再深层次的一面,应该是从战国西门豹兴修水利的角度引发观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这与古代大禹治水的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黄河在这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自然的一部分。在中国古代,便已经产生了“天人合一”的价值观,指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这一角度来讲,黄河在古代承载的文化意义应该更倾向于中华文明和中国传统本质中万事万物的“和”的思想。

这种从中国传统历史与文化中挖掘黄河精神的艺术创作一直持续到近现代,朱乃正的《青海长云》便是这样一件作品,这件作品取景于距松坝峡不远的地方。松坝峡在黄河的上游,风光险峻雄壮。这件作品的题目取自唐代王昌龄的诗歌《从军行》,诗中言:“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朱乃正用靓丽鲜活的颜色与气势磅礴的笔触表现了王昌龄诗句中的历经千载的意境及戍边战士的英雄气概。


202110122113218096.jpg


朱乃正青海长云 布面油彩 160.5cm×140.5cm 1980年 中国美术馆藏



【黄河蕴含革命精神】


黄河在20世纪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同时也进入画家们的视野,衍生出一系列绘画题材。这其中,革命精神成为黄河文化中重要的一环,这与近代中国长达十几年的战争相关,同时光未然和冼星海合作的《黄河大合唱》催生了美术界的创作灵感,使得美术界也出现了不少表现中华儿女百折不挠精神的、造型上的《黄河大合唱》。

杨力舟和王迎春的国画《黄河在咆哮》以一艘船由左向右行驶于正在咆哮的黄河水之上的方式,以及船上十三位船工合力摇桨的雄姿,刻画出船工团结的力量,洋溢着一种乐观主义豪情;杜键的油画《黄河激流》,原名为《在激流中前进》,以简练概括的艺术语言,雄健有力的笔触,沉着凝厚的色调,表现了船工们齐心协力搏击于黄河浊浪之中的惊险场景,这是一首“力”的颂歌,是坚强与勇敢的颂歌。同样题材的还有李晓林的版画《黄河的传说》、蒋志鑫的国画《母亲的咆哮》等作品,在这些作品中,黄河的形象变得清晰明朗起来,逐渐摆脱了在画面中附属的地位。在这些强调革命精神,或者说是弘扬中国儿女百折不挠精神的绘画中,“人”依旧是画面的主体,比如在李晓林的版画《黄河的传说》中,一位黄河船工几乎占据了整个画面,他是画面的主要表现对象,同时也是画面意义的直接呈现方式。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