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在激流中前进|解读文艺作品中的“黄河文化
来源:中国美术报 | 作者:中国美术报 | 发布时间: 2021-10-12 | 330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1101221132752960.jpg


杨力舟、王迎春 黄河在咆哮 纸本设色 221cm×293.5cm 1980年 中国美术馆藏

2021101221133175221.jpg


杜键黄河激流布面油彩 200cm×280cm 1993年 中国美术馆藏


2021101221133498219.jpg


李晓林 黄河的传说 石版版画 70cm×50cm 2001年

2021101221133982196.jpg


蒋志鑫 母亲的咆哮 纸本设色 143cm×357cm 1999年 中国美术馆藏



【黄河背后的生活情感】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的生活欣欣向荣,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反映在绘画中,画家们同样以黄河为表现对象,创作了一批温馨而又饱含情感的细腻作品。此时,黄河承载的是新中国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

钱松嵒国画《三门峡工地》和《三门峡》在构图和用色上极力创新,都对工业文明带来的新面貌充满憧憬。关山月的中国画《龙羊峡》有意让弯曲的黄河和雄峙两岸的山崖与高悬黄河之上的细长而平直的铁索桥之间形成一种对比关系,既显示黄河气势之雄壮,又突出人类主体力量之强壮和豪迈。钟涵的油画《黄河初醒》就描绘了夕阳下的黄河,此时的黄河是平和的,让人满怀希望,右下角两只大船,船上是衣着朴素的船工,正在向远方夕阳眺望,观者的视线与船工的视线重合,顿时有身临其境之感,耳边是黄河水声,眼前是天光一片,这种平凡的描绘正是现实的写照。此外,尚扬的油画《爷爷的河》、力群的版画《黄河人家》都是同一题材的作品,展现了黄河背后生生不息的生活之景。


2021101221134766235.jpg


关山月 龙羊峡 纸本设色 155cm×130cm 1979年 中国美术馆藏

2021101221135047806.jpg


钟涵黄河初醒 布面油彩 70cm×127cm 1982年 中国美术馆藏

2021101221135498559.jpg


尚扬 爷爷的河 布面油彩 100.5cm×149.5cm 1984年 中国美术馆藏

2021101221135717138.jpg


力群 黄河人家 版画 40cm×35cm 2003年 中国美术馆藏 2006年艺术家捐赠



【黄河是祖国河山的象征】



在浩浩汤汤的历史潮流中,黄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含义,但究其根本,黄河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自然景观,以黄河为主体,主要表现其自然景色同样是美术创作者一个不能忽略的题材。徐涟在研讨会中提到:“上世纪20年代开始,考古发现引起艺术家们对西北地区的关注。特别是对敦煌壁画的临摹与创作,使得艺术家们的绘画题材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黄河上游的雪山冰川与人文景观。”

关山月在1981年创作的《长河颂》,就着重表现了黄河之景的奔腾与豪迈。据了解,关山月的长河颂共创作了三张,第二张跟第一张的整体结构差不多,只是细节做了些许调整,比如画面中的瀑布下的水流回旋萦绕形成漩涡,点景人物变少等等,这些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画中“人”的作用,从而使观者的目光跟画中点景人物的目光重合,视线放在了景色的雄浑博大上。关山月创作这幅画时,正值他的“祖国大地”组画创作计划推进中,这样看来,《长河颂》是表现祖国大地的一幅画作,黄河正是最具代表性的祖国山河之一。无论是周韶华的《巴颜喀拉山景观》、吴作人的《甘孜雪山》,还是傅抱石的《陕北风光》、靳尚谊的《陕北高原》、何海霞的《激流》,都是黄河景观,抑或是黄河流经地区景色的记录,同样也都是祖国秀美山河的定格。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