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黄河奔流,激荡古今文化大气象
来源:兰州大学 | 作者:刘晓静 | 发布时间: 2022-12-15 | 424 次浏览 | 分享到:

 宁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科研处处长 王丛霞   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   催生了辉煌的中华文化   光明智库: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中华文明史中,黄河文化给人以什么印象,具有哪些特征?   张述存:黄河被誉为“百川之首”“四渎之宗”,不仅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还催生了辉煌的中华文化。在中华儿女心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黄河文化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文明摇篮。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华夏始祖“三皇五帝”活动在黄河流域,夏商周建都于黄河流域,我国最早的城市、文字、青铜器、礼法制度都出现在黄河流域,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   二是农耕为重。黄河文化是典型的农业文化。在黄河流域,人们勤劳耕作,形成了有别于草原游牧文化和长江流域稻鱼文化的先进农业文明,养成了务实安定、重视传承的朴实品性。   三是多元一体。黄河流经青藏高原、河套平原、黄土高原、下游平原,沿途留下了河湟文化、河套文化、秦陇文化、关中文化、三晋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等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宛如一串璀璨珍珠。   四是兼容并包。黄河流域是民族文化的大熔炉,形成了具有开放、包容气质的中华文明。这使得黄河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根基和标识。   五是不屈不挠。黄河像母亲一般始终哺育着中华儿女,有“德水”之称。但当人们不尊重自然规律,无节制伐林垦荒,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时,沿线百姓曾饱受水患之苦。从大禹治水到潘季驯“束水攻沙”,从汉武帝“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的柱子上,再到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在同黄河水旱灾害做斗争的进程中,凝结出深厚的黄河治理文化,形成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郑炳林:就时间跨度而言,黄河文化起源较早,具有一定的原生性,其发展史贯穿整个华夏文明,孕育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夯实了儒家文化根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底色与根脉。从地域范围来看,黄河文化的空间分布范围很广,包容性极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   王丛霞:黄河文化是人们在利用、治理、保护黄河等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关于人与河流乃至整个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物质产品和精神文化产品的总和,具有根源性、融合性、主干性、多样性和独特性的显著特征。以多样性为例,黄河文化涵盖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水利建筑、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等诸多内容,十分丰富。   苗长虹:黄河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突出表现为尚老崇祖的根源性、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持续性、兼容不同地域和民族文化的包容性、以华夏文化为内核的统一性、以求变求新为基本精神的创造性等。黄河文化始终滋养和凝聚着各个民族,共同成就伟大文明。   既强调道法自然、天下大同   又追求自强不息、变革图强   光明智库:黄河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品格养成和精神凝聚起到了什么作用?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黄河文化分别有什么鲜明特征?   苗长虹:从仰韶文化庙底沟时代开始,黄河中下游地区就呈现出稳定内敛、朴实执中的社会结构特点;至二里头文化广域王权国家出现,黄河中下游地区已形成了持续影响后世中国的礼乐文明。正是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为中华民族重礼仪、尚和谐,既强调道法自然、天下大同,又追求自强不息、变革图强的精神气质提供了根基和滋养。   王丛霞:在革命战争时期,黄河文化以博大深厚的精神内涵,创造性地吸收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出了敢于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水患频发,面对流域洪水风险威胁、生态环境脆弱等突出问题,治理黄河的理念从“除水害、兴水利”转化为在防洪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和谐友好”。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受到高度重视。当前,绿色发展理念成为新时代黄河文化的鲜明标识,古老黄河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呈现出崭新气象。其蕴含的“天人合一”生态伦理观,为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历史经验与理论启迪。   张述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位于黄河流域的陕甘宁边区和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滋养出伟大的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