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做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这篇大文章
来源:光明网 | 作者:王震中 | 发布时间: 2020-08-21 | 381 次浏览 | 分享到:

——“扛稳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历史责任 推动黄河文化在新时代发扬光大理论研讨会”发言摘登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这一重要论断将黄河文化提升到民族复兴、文化自信的新高度,发出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号召。8月5日,由光明日报社、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主办,河南大学承办的“扛稳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历史责任 推动黄河文化在新时代发扬光大理论研讨会”在河南省开封市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从考古发现、时代价值、文化品牌、文旅融合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本版今日刊发部分专家学者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研讨会现场。河南大学供图研讨会现场。河南大学供图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根主脉

从考古发现看,中原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经历了一个孕育、萌生、发展、确立的过程。

距今约6000年开始,黄河中游地区仰韶文化颇具特色的彩陶对周围地区影响巨大,其影响范围南达长江中游,北抵河套,东到黄河下游,西至黄河上游。在中国史前时期,第一次出现了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文化圈。恰在这一时期,中原地区的河南灵宝铸鼎原一带,出现了上百万平方米的大型聚落集中现象。这一现象发生的时间和地域,与古史传说中黄帝炎帝集团的兴起和活动范围恰相吻合,当非偶然。

在距今5500年左右,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都出现了文明进程加速的情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明(古国文明)。它们彼此竞争、相互借鉴,展现出一幅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多元起源的画卷。通过彼此交流,逐渐形成了一些相同的文化因素。例如,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龙的形象在距今6000年到5500年期间分别出现于黄河中游、长江下游和西辽河流域。相聚数千里之遥却存在相似因素,暗示着当时中华大地各区域的社会上层之间可能存在着信息交流,由此形成了以龙的形象为代表的各地区在原始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共同性,而这正是后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得以形成的重要思想基础。

在极有可能是尧所居都城平阳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可以看到来自各地先进的文化因素向中原地区汇聚,如具有黄河下游地区特点的陶器、源自良渚文化的玉琮和玉璧等。正是由于中原地区以尧舜禹为核心的势力集团先后对其他地区先进因素的吸收,使中原地区的文化充满活力,不断发展壮大。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