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黄河文化的历史与时代价值研究
来源:参考网 | 作者:张自龙 | 发布时间: 2021-04-27 | 865 次浏览 | 分享到:

结合《黄河与中华文明》一书,笔者认为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百折不挠,奋斗不息的生命力。黄河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治理黄河的实体层面。中华民族在治理黄河水患时塑造了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坚韧的精神得以形成。针对世界河流进行分析发现,黄河存在“善淤、善决、善徙”的问题,黄河从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发生决口泛滥超过1 500次,文字记载的重大改道次数超过了25次,平均每一百年改道一次。黄河下游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地上“悬河”问题,这也是历史上出现决口泛滥最多的河段。多灾多难使得中华民族成为最勤劳、最有忍耐力的民族,这使得中华民族在面对灾难时敢于拼搏,直面挑战。一部黄河治理史就是治国史和民族奋斗史。水患治理过程也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即疏而非堵,并将该思想运用到国家治理中。人们在处理王权和民众之间关系时经常借用水进行比喻,比如唐太宗所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中华民族面对水患问题,通过团结一致,并结合“天人合一”思想,探究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点。二是黄河文化发展层面,其自身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世界历史上的四个文明古国都是依河而形成和繁荣的,但是其他三个文明古国或者出现断层或者成为绝响,只有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文明延续至今。究其原因是黄河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并在后期发展中不断成长。黄河流域的湿润气候以及冲积平原,使得黄河文化在诞生之后就和周边其他文化相互交融和影响,并在和平时代有机融合,在战乱时代自我保护和发展。黄河文化中的文字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安阳的甲骨文就是从黄河文化中的古文字演变而成的,其具备的特性为“超方言”,在经历汉字字体不断变迁之后,仍然保存着最初的含义,这对于文化传承形成了重要保障。

第二,黄河水文化和生态文明。自然观念在黄河文化中具体表现为“天人合一”,这在新时代背景下对我国大力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历史经验及理论保障。黄河文化是产生于农耕时代的文化,更是先民和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相处所形成的精神层面以及物质层面的具体文化。农耕经济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并重视对自然发展规律的遵循。中华民族先民在黄河流域长期生活以及生产过程中提出了一些生态观念,比如御欲尚俭的节约观、循时避害的农时观、变废为宝的循环观、主观能动的物地观。这都是黄河文化所蕴含的天地人和思想的体现,其主要内涵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重点强调天地人之间的统一,并结合自然发展规律进行有节制的获取。实际上,保护自然就是对于人类的保护,生态文明的构建就是造福于人类。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密切相关性,在现阶段人地关系矛盾最为突出的时代,黄河文化可以将生存智慧和历史经验提供给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促使中华文明在历史和现实发展中得以交汇,这也是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