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谈谈黄河文化与炎黄文化
来源:大河网 | 作者:贺心群 | 发布时间: 2020-08-18 | 6306 次浏览 |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郑州召开的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对黄河文化和炎黄文化做了集中阐述。

  一是开拓创新精神。他们“时播五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发明新式农具,推进农业生产;他们制衣裳、盖住房、吃熟食、兴医药,以改善民生;他们造车、作舟、修桥、行商,以解决出行困难和发展问题;他们观天象、察地形、编历法,探寻自然规律;他们造文字、绘图画、定音律、做乐器,创建人类文化;他们建军队、制兵器、设营房、布边防,以保家卫国;他们立国家、建城市、任官员,以创立政体。

  二是以民为本的精神。《黄帝四经·十六经》中黄帝说:“吾畏天,爱地,亲民。”并说:“吾爱民而民不亡,吾爱地而地不荒。吾爱民而民不死。吾位不失。”言辞中表现了亲民、爱民思想。炎帝尝百草、为民寻药,他创造了农具,“以教天下”;他搞“日中为市,交易而退”,目的是“致天下之民”,为了天下苍生。黄帝“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都反映了以民为本的思想和行动。

  三是崇德弘道精神。据文献记载,黄帝成为部落首领以后,便去峨眉山询问天皇真人治政之道。天皇真人告诉他,欲治天下,“必先身之”,并说治政之道是:“由义以出信,仗信以著众,用众以行仁,安仁以辅道”。黄帝听后乃“终身弗违”。古文献也记载:“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女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这种以德修身,正人先正己的思想,以仁治政、以仁爱民的行为,在炎黄文化中多有表现。

  四是勤奋节俭的精神。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有这样一句赞美黄帝的文字,说黄帝一生“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说黄帝非常勤奋、操心、用力,并且认真听取民众的反映,注意观察社会的变化,表现出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甘于奉献的精神。同时他节约使用水火之物,以保障民生、爱惜钱财、保护生态,特别是对水和火这两种人类生存必需的东西,要求节约使用。炎帝同样有黄帝这种勤勉奉献精神,《越绝书》说,“昔者神农之治天下,务利之已矣,不望其报;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不以其智能自贵于人,而天下共尊之。”他勤奋工作,治理天下,不妄图获得别人的报答,也不贪财,所以天下共治,得到族众的尊敬。

  五是协和天下精神。炎帝、黄帝的执政理念中都有协和天下的思想和行动。这种协和天下的思想和行动,集中体现在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首先结盟,最后在黄帝的倡导和带领下,在炎帝的支持和帮助下,“合符釜山”,中原大地乃至更广阔的地域,东至大海,西至甘肃,北至内蒙古,南至长江的各个部落、各个民族都联合起来,和谐相处,和平共治,开创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初始天下。

  上面分别阐述了黄河文化和炎黄文化的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和时代价值。我要强调的是黄河文化、炎黄文化中内含的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奉献不已的精神,是黄河文化、炎黄文化最本质的特征、最鲜明的特色、最有价值的特质。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养育了沿黄及周边广泛地区的中国人民,惠及整个中华民族,在五六千年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在中华文明的开创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不愧为伟大民族的伟大母亲河。黄河流域之所以培育了那么伟大的民族,之所以涌现了那么伟大的创造,之所以对国家、对民族作出那么伟大的贡献,完全是世世代代的两岸人民和杰出的英雄人物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奉献不已的结果,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才斗出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人民。所以,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奉献不已的精神是黄河文化、炎黄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最本质的品格、最有时代价值的精神。黄河文化、炎黄文化时空相融、内涵相近、本质相同、价值相当、作用相映,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中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都需要我们认真学习、传承和弘扬。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