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谈谈黄河文化与炎黄文化
来源:大河网 | 作者:贺心群 | 发布时间: 2020-08-18 | 6305 次浏览 |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郑州召开的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对黄河文化和炎黄文化做了集中阐述。

甲骨文、金文等成熟文字的产生和使用,由单件乐器的制造发展到系列配套乐器的产生,思想意识由自编自说、独立发声到百家争鸣、相融相合。政治方面的创造,由禅让制发展到世袭制,由原来的部落围沟聚居管理到完整的城市居住管治等等。这些创造发明,开拓进取,是原创性的、多方面的、持续性的,有力地推进了黄河流域乃至古中国的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是民本主张。黄河文化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后期,生产力低下,人的生存、生产条件十分恶劣,充分的食物、广阔的领地,成为人生存和发展第一需要。而食物的获得、土地的占用,都需要靠人的奋争,这样人就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工具和战斗力量。一个部落的大小、强弱,就看这个部落的人的多少和力量的强弱。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四大里面最重要的是人大。所以,生育人、培养人、发展人、壮大人是当时社会的头等大事,这也成为中华民族人本思想的萌芽。后来,作为部落首领、国家君主,从部落利益、国家利益和自己的统治利益出发,这种人本思想就转变为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政治主张,要求君主为民、亲民、爱民、利民,否则天下不太平、王位坐不稳、天理容不下。

  三是人文意识。黄河文化十分重视对人的重视和关爱。如《易经·贲卦》中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讲文明以止,是说管理人、管理事,不靠威武,而要用礼乐来教化。这里讲:“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更说明了文化的实质是“以文化人”,最终化成天下,可见当时人们对人文的重视意识。

  四是仁义道德。黄河文化十分讲究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人品道德修养,强调为政要讲仁政,为事要讲仁义,为人要讲仁爱。这些思想在《易经》、《老子》和孔孟之道中都有充分的反映。

  五是和合思想。黄河文化中的和合思想是多方面的,也是源远流长的。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即炎黄时期,人们就萌发了和合思想,希望族人亲和、部落和合。到了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有了甲骨文、金文后,就创造了“和”这个字,说明当时人只要有东西吃就能够和睦,就能够和谐,就能够和平,没吃的就要打、就要闹、就要抢,社会不得安宁,所以创造了“和”字。这以后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从不同角度对“和合”思想和内涵又做出非常丰富的阐述,要求人与人要和善,人与天要和合,族与族要和睦,国与国要和平,思想要求同存异,文化要和而不同。以上这些思想就是黄河文化的基本内涵,精神实质,也是其时代价值所在。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