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YOUR ARRIVAL!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全市2020年重点项目筹划会上,市委书记侯红指出,面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开封着力打造黄河文化核心展示区、水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黄河流域大都市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新时代弘扬焦裕禄精神传承基地的“三区一基地”,共同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市长高建军强调,我市要认真研究国家重大战略、政策、机遇,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谋划实施项目。
近日,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召开相关座谈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穆宏地、市政协副主席赵洁等市领导与专家学者一起,围绕我市如何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做好黄河文化大文章进行交流讨论。这些举措充分展现了我市以实际行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谱写新时代开封更加出彩绚丽篇章的责任担当。
辉煌灿烂的黄河文明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古称“大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亿万华夏儿女心目中的圣河。在距今约180万年的西侯度遗址中,发现了被火烧过的动植物化石,这是迄今人类最早用火的遗迹。自夏朝至北宋的3000多年间,历代王朝多在黄河流域建都。《汉书·沟洫志》曰:“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黄河为宗。”
虽然已是冬季,但黄河开封段却并没有陷入沉寂,在冬日阳光的映照下别有一番风景。11月28日上午,记者沐浴着和煦的阳光,来到开封黄河柳园口水利风景区。登上黄河大堤,黄河的壮丽景色一览无余,镇河铁犀、黄河母亲雕塑等尽收眼底。沿镇河铁犀向北,可以登上观河亭,领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恢弘气势。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这里孕育出与尼罗河文明、两河文明、恒河文明等一样璀璨夺目的黄河文明。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中,黄河文明无疑是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明。
约8000年前,大地湾文化和裴李岗文化在甘肃天水和河南新郑一带建立,此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也相继在黄河流域建立。约4000年前,黄帝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在黄河流域生活、繁衍,构成华夏族的主干部分。后来,黄河中下游华夏部落先后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公元前551年及公元前372年,孔子与孟子分别诞生于黄河流域的鲁国和邹国,影响中国千年的儒家文化得到兴起与发展。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于咸阳建立。公元前202年、公元618年西汉与唐朝先后于长安建立,公元960年北宋在开封建立,中华文明进入鼎盛阶段。
在数千年文明历程里,法、道、墨、儒等百家争鸣在黄河之畔展开,汉赋、唐诗、宋词的许多不朽篇章在此诞生,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等在此孕育,天文历法、中医中药、农田水利、陶瓷、丝绸、造纸、活字印刷等古代科技由此传向世界。汉语汉字、工笔绘画、雕塑建筑,甚至是中华文明中独特的国家体系、宗法制度、社会习俗等都在这里形成,并根植于整个民族集体的血脉之中。
市古都学会副会长、省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韩鹏告诉记者,毫无疑问,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最主要的发源地。自夏商周至唐宋,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承载民族记忆的史书典籍中,黄河文明始终引领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
著名史学家安作璋曾说:“由于黄河文明本身具有经济上的先进性、政治上的正统性、学术上的包容性及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黄河文化长期居于中国古代多元文化的领导地位,成为多元文化的凝聚中心和中华古代文明当之无愧的代表,并且不断给予周围的多元文化以深刻影响,最终形成了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中华文明。”
开封的黄河文化资源丰富
今天的开封,是一个快速发展的中等城市。人们谈及开封,首先想到的就是黄河岸边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
在世界上,从来没有一座城市与一条河有这么多的恩怨纠葛。开封因河兴起,成为历史上的繁华大都市,但也因河而多次被淹没于滚滚泥沙之中。生长在黄河岸边的勤劳开封人,屡次就地重建,留下了辉煌灿烂的黄河文明。
开封城市的发展与黄河休戚相关。黄河促进开封城的形成与发展,千百年来哺育了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民,开封城的兴衰与黄河密切相关。
开封在黄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个高峰。在距今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魏国率先在现开封城略偏西北处建起城池坚固的大梁城。一代明君魏惠王,引黄河水入圃田泽(今郑州圃田),开凿鸿沟,引圃田水入淮河,使魏国农业、商业得到极大发展,日趋繁荣,国力日盛,称霸于诸国,使大梁城成为当时国内最发达的名都大邑。魏国在大梁建都,历六世136年,曾发生了孟子游梁、信陵君窃符救赵等诸多故事,给开封遗留下不少古迹,开封不愧被称为古城第一都。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王朝并定都开封,使开封城达到历史发展的顶峰。北宋建都开封,是开封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也是古代开封最辉煌的时期。当时的开封,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及人口数量超过了隋、唐时期的长安与洛阳,不仅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成为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著名学者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至今,我们仍能从《清明上河图》中领略古代开封的繁华与舟楫之便。
专家研究表明,黄河文明的中心在中原地区,黄河文明的核心在河洛文化圈内。在开封全长100多公里的黄河大堤上,分布着10余处与开封黄河历史有密切关系的文化景观。林公堤、镇河铁犀、铜瓦厢决口遗址等,无不彰显着开封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
而以开封为中心的宋文化,成为黄河文明和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期。在文化发展史上,人们往往将其与汉唐文化和明清文化并称。
在黄河文明的浸润下,开封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戏曲之乡”“木版年画之乡”“汴绣之乡”“菊花之乡”“中国书法名城”等美誉。在开封,舞狮、盘鼓、高跷、旱船、唢呐等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徜徉在包公祠、宋都御街、清明上河园、中国翰园、天波杨府、开封府、龙亭湖、包公湖、繁塔、禹王台等景区,流连于灯火辉煌的夜市,身边是国内外如织的游人,耳边是“中不中”“得劲得很”的醇厚乡音。
开封的黄河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不仅有柳园口湿地保护区、黄河生态水资源保护地,黄河岸边还有河南省重点保护文物仓颉墓和仓颉碑、造字台文化遗址、林公堤、冯玉祥治黄工程纪念碑等文物遗存。除此之外,黄河滩区内滩地开阔、沙丘起伏,动植物资源丰富。
黄河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全市上下的期盼,也是市委、市政府关注的大事。在研究和传播黄河文明方面,开封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开封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建设沿黄生态带,实现生态连接。”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建国认为,“建设沿黄生态带”,就是要发挥黄河沿线自然风光秀美、文物古迹众多等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对接省会郑州市沿黄综合开发规划,形成沿黄生态带,推进郑汴一体化生态共建共享。在河南省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建设沿黄生态带”被纳入其中,该项目上升到省级层面。这为黄河开封段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新的机遇。
2002 年,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两年后,该中心获批为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该中心将黄河文明的伟大复兴与沿岸地区可持续发展作为研究目标,通过经济、地理、历史、文学、哲学等优势研究力量的整合,形成了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沿黄地区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黄河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等特色研究方向,来构建文理交叉、多学科整合的研究平台,为黄河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鼓与呼,为开封乃至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开封在时代的浪涛里,正奋力谱写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新篇章。
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黄河文化,是民族的愿景、时代的呼唤和庄严的使命。在开封,全市上下纷纷行动起来,用以一件件具体的行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谱写新时代开封更加出彩绚丽篇章的责任担当。
在11月22日市人大常委会召开的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座谈会上,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穆宏地强调,市人大常委会将发挥人大监督履职作用和人大代表的人才资源优势,以实际行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市政协提案委原主任刘占锋,市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省会文化研究会会长程子良,市古都学会副会长、省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韩鹏,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建国,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野,市委党校法学教研室原主任、教授、市法学会副会长陈曦,河南大学副教授、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硕士生导师田志光,河南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吴鹏飞,市三槐堂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济民,开封方言群、老字号群、护城堤保护群群主杨欢纷纷就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刘占锋建议,我市应加大开封上古史研究力度,确立开封在黄河文化中的特殊定位。他认为,上古时期,开封地区是主要政治中心,开封地区考古发现和历史遗存比较集中,历史遗迹、文献、传说是全方位的。
“在挖掘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中不能忽视开封更具思想文化价值的主流遗产,不能忽略宋文化的更高层次——精神境界。”刘占锋表示,如包公的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杨家将、岳家军的忠义爱国精神等具有宋文化特质、更高意义上的文化内涵。这些年,传统的文化产业一直在下滑,只有数字化的文化产业呈几何基数快速上升。开封要下大力气发展中华文化数字化产业,尽快形成在全国举足轻重的数字化文化产业中心、中原文化之都。此外,我市要强化危机意识,提高政治站位,抢占黄河文化制高点,探索黄河文化资源与黄河生态资源融合发展道路;加强引导,甄别论证,将学者个人行为上升到政府层面,组成当地文化智库;组建高规格学术机构,组建跨地域研究联合体,掌握学术话语权。
“挖掘和活化黄河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对开封而言,要加快挖掘和活化黄河文化的步伐,可以将‘演艺’作为切入点,尤其是要重视‘旅游演艺’,并将其与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结合起来。”张野表示,开封可以大力发展“黄河古都”系列演艺,通过宏大叙事的方式来表现黄河与古都开封的文化关联,反映黄河文化的演变与城市的兴衰;可以联合沿黄古都城市,共同打造以“黄河古都”为宏大主题的系列演艺节目;也可以挖掘历史上的于谦、林则徐等治理黄河的人物故事,以及现代黄河治理中涌现出的焦裕禄治沙、滩区移民搬迁等感人故事,打造“黄河治理”系列演艺。此外,要挖掘开封黄河流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民间文学、传统技艺等项目进行展演,充分展示开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特色。
“要深刻认识保护传承弘扬开封黄河文化的重大历史意义,全面了解开封区域独有的黄河文化特色。”韩鹏建议,我市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尽快创造条件申报文化遗产,精心制定规划和申报国家重大文化工程项目,全面、系统、科学地传承开封黄河文化、华夏文明、三皇五帝文化、中原文化,切实把开封打造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高地、古代人文思想高峰、华夏文明传承核心地。
田志光认为,开封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区域,其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宋文化的开发利用息息相关。为了进一步加快以宋文化为核心内涵的开封宋都文化产业发展,要将其打造为拥有广泛国际影响的文化产业品牌,从而全面带动开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要将对宋文化的学术研究与开封文化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以促进学术研究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从元朝设置河南江北行省,直到1954年10月省会迁郑,开封作为省会的历史漫长而久远。开封作为河南省省会以及中原地区的中心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60多年前省会已迁至郑州,但开封曾经有过的历史地位和产生过的巨大影响,不仅不应该被遗忘,而且应该永远被载入史册。”陈曦认为,我市要大力保护和弘扬省会文化。他表示,对于省会文化这个承载着开封厚重历史的产业资源,不应该熟视无睹,保护开封省会文化是历史和现实的需要。
·合作电话:15809657998 (刘兴国)
·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文昌镇蔡桥新村26号楼12号营业房
·版权所有:宁夏凡客杰瑞影视文化艺术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宁夏凡客杰瑞影视文化艺术传媒有限公司
主营业务范围
·企业、事业单位微电影、宣传片、专题片;
·影视广告、抖音短视频拍摄制作;
·大型活动现场直播服务;
·动画动漫制作;
·影视策划服务;
·大型活动策划执行;
·各大媒体平台广告投放服务;
(网易、新浪、腾讯等);
·会议会展跟拍记录服务;
·广告、宣传册设计、制作、印刷服务。
黄河文化数字平台
宁夏凡客杰瑞影视文化艺术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