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光照的话让夫妻两人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恢复澄泥砚制作技艺。守着黄河,守着大把的黄河泥,横下一条心,没有做不成的事。
夫妻两人经过三年的观察和无数次试验,发现了选泥的地段和烧制的诀窍。
选泥要选黄河中下游的千年渍泥,而烧火的温度才是关键中的关键。澄泥砚是砚,要具有研磨工具这一特殊性能。在烧制时候,如果温度低了就烧成了陶,温度高了就烧成了瓷。烧成了陶,硬度差,磨墨时泥墨俱下;烧成了瓷,太光滑,墨在砚上打滑,发墨功力差。澄泥砚,介于陶和瓷之间,本质上和炻是一类。明白了这一点,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1991年5月,夫妻两人终于制作出真正意义上的“黄河澄泥砚”。
王玲夫妻两人制作的黄河澄泥砚一经问世,赢得各路人士好评,他们的澄泥砚作品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等多家博物院收藏。随后,两人将黄河澄泥砚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参加国家四部一委组织的全国旅游商品大赛,拿下“天马金奖”。
丈夫积劳去世,妻子坚守黄河
在王玲和丈夫张存生享受恢复澄泥砚技艺的荣耀时,他们将更多的心血投入到了创作中。1999年,澳门回归前夕,国务院号召每个省份拿出一份礼物赠予澳门,张存生在专家指导下设计的“九龙晷”,从80多件作品中脱颖而出。“九龙晷”融合透雕、镂空、线刻等多种表现手法,并且挑选“鲤鱼黄”的颜色,充分体现黄河文化的特色。九条龙代表当时河南的九千万人口,九龙回首象征九州归一。为设计这件作品,张存生坐在电脑前整整熬了三日三夜,直到病倒,被检查出肾衰竭。
不到一年时间,张存生因病离世。
人生的三大不幸之一就是中年丧偶,刚过而立之年的王玲,面对丈夫的去世,“觉得天都塌了,感觉自己也活不成了。”
当时,很多人劝她离开这里,离开这个伤心之地。但是,王玲觉得丈夫的心血都在这里,看着作品,守着黄河,就觉得丈夫还在这里。
就这样,王玲守着黄河边的院子,守着澄泥砚的技艺,慢慢走出了阴影,走出了新的辉煌。王玲和丈夫的作品,除了黄河澄泥砚,还有黄河澄泥砖雕、黄河金沙泥茶具。丈夫走后,她一个人把这些都坚持了下来。
“山花奖”是国家级民间文艺最高奖,很多人终其一生难获一奖,而王玲却靠着坚守黄河,坚守艺术,拿了4次“山花奖”。她还被授予“德艺双馨民间文艺家”的荣誉称号。2008年,黄河澄泥砚制作技艺被评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非遗播种,让非遗在都市生存
传统手艺行里有一句话,“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一般手艺人不轻易把自己的绝技传给别人,即使传授,也总要有所保留。所谓藏着绝招,以防万一。但王玲不在乎这些,她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培养学生,当时有五六十名学生在王玲的教导下学会技艺,直接在王玲的工作室工作。后来,这批成才的学生靠着王玲传授的手艺走到全国各地,有的成了市级非遗传承人,有的成了省级非遗传承人,有的评上了工艺美术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