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越多,这一行才能越发扬光大。我不怕我的学生成为我的竞争对手。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都来干这一行,这一行才能火起来。“不仅如此,王玲还长期在中州大学等学校授课,尽量把手艺传给更多的人,不少学生学完之后直接就工作了。
谈及非遗面临的问题,王玲一语中的,“首先就是固定场所展示的问题。大部分非遗传承人没有地方来展示自己的东西。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场地越来越难找。最好的办法是政府出面,提供场地,把所有的非遗聚集到一块,不仅要多样化,还要融合,然后集中向外宣传展示。”
为了让非遗在都市中活下来,王玲想让自己的手艺深入到社区中。王玲说,现在每个社区都有这样一些人:在家带孩子,不能外出,没有收入。她想去社区里教授这部分人手艺,这些人学会捏泥,有了手艺,既能在社区带孩子,还能有收益。人们在社区里享受到了文化传承,非遗也在市民生活中扎了根。她的这一想法得到了郑州市惠济区天河社区书记的支持,力邀她进社区传艺。目前,该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王玲说,她是郑州市政协委员,每年都会写提案递交给市里,希望非遗与旅游相融合,把非遗变成文旅产品,“让非遗生存好,传承好,让文化继承发扬,城市才更美好。”
专家点评
原河南省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专家乔台山:非遗的传承和赓续有两个现象,一个是有些非遗项目离开了它的生存环境后,要么是异化,要么是萎缩,乃至消亡;另外一个是有些非遗项目在向着城镇向着水陆码头汇集过程中,有了新的发展。
王玲作为砖雕艺人,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丈夫张存生一块作为特殊人才,被郑州黄河游览区从安徽“引进”到郑州。
王玲聪慧,凭着女人特有的韧性和适应能力,不但在省会郑州站稳了脚跟,生存了下来,而且得到了长足发展。她用黄河金沙泥做出了砖雕,做出了澄泥砚,做出了茶酒具,雕塑出了一片新境界,也雕塑出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玲的新形象。
王玲的成功,起码给了我们两点启示:一是有许多非遗项目(但并不是所有)是可以异地发展,尤其是适宜到大都市中传承发展;二是需要调整和修订现有的非遗保护“属地管理”政策,积极探索非遗的异地传承问题。
郑州要建设中心城市,打造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吸引和扶持符合条件的非遗项目及传承人进城,不仅仅是非遗传承的需要,也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