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都市非遗人⑤ | 黄河写入胸怀间 千年古砚焕新生
来源:http://news.hnr.cn/djn/article/1/1506422936554786817 | 作者:博雅特产 | 发布时间: 2022-04-07 | 427 次浏览 | 分享到: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在河南,在郑州,有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但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渊源和内在文化基因。非遗,诞生于农耕文明。随着城镇化的突飞猛进,部分非遗正在失去传承的空间。在不可逆的城镇化过程中,这些非遗的现状如何?它们如何应对、适应这个过程?在城镇化的必然中,这些非遗人也自然将成为都市人。非遗人如何让非遗在都市中生存、发展,非遗人如何与都市完美融合,从而让非遗真正扎根下来,焕发新的生命?

为此,大象新闻联合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梳理郑州非遗人,推出系列报道“都市非遗人”,揭秘都市非遗人的现状,困境,所面临的机遇,以及好的实践案例,着眼于今后的传承弘扬,为非遗发声,为文化续脉。 

九曲黄河万里沙。

五千多公里的黄河,四分之三的泥沙入海,四分之一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位于郑州西北方向的桃花峪,正是黄河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点。郑州位于黄河下游的起点,遭受了黄河带来的磨难,也享受着黄河带来的丰沃。黄河泥土不仅滋养了两岸百姓,还为精美的艺术品提供了独特的原料。由黄河泥加工而成的澄泥砚,跻身四大名砚,备受历代文人墨客喜爱。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澄泥砚一度失传。一位柔弱的女子,将万里黄河写入胸怀间,在黄河边一呆就是几十年,让失传的澄泥砚制作技艺横空出世,让黄河泥大放异彩。

大师点醒梦中人,百折千回为澄泥

2月22日晚上,王玲在朋友圈转发了一篇文章《曾国藩:成功是熬出来的,本事是逼出来的》,文中说: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很多时候要靠熬。熬得住,才能出头,熬不住,只能出局。王玲在转发时评论说:人生别怕吃苦,别怕受累,越是难熬越是挺起腰杆,抬起头朝前看。

1986年,19岁的安徽太和县人王玲和丈夫一起被聘为郑州市黄河生态旅游风景区职工,负责景区的人文雕刻。王玲的丈夫张存生从小爱泥如命,而王玲也从小捏泥人。来到黄河边,看万里黄河滚滚东流,两人仿佛看到了生命不一样的意义。在工作之余,两人取黄河泥,制作泥塑。

1988年7月的一天,王玲的丈夫张存生接待了齐白石弟子、国画大师卢光照。卢光照听说张存生擅长泥塑,想到身边的黄河,感叹到,提到泥,他就想到黄河澄泥砚。黄河澄泥砚被列为四大名砚之一,在唐代更是被文人列为砚中第一。澄泥砚以沉淀千年的黄河渍泥为原料,经特殊炉火烧炼而成,质坚耐磨,观若碧玉,抚若童肌,具有“贮墨不涸,积墨不腐、呵气生津,触手生晕”等特点。澄泥砚是黄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惜失传了。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