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天人合一的和谐密码
来源:光明日报 | 作者:杨红 | 发布时间: 2016-01-01 | 54 次浏览 | 分享到: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密码。黄河流域内的非遗项目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自然的崇拜、对山川草木的合理利用、与黄河水患的互动实践。

    黄河流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这里成为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在年复一年的生产生活中,黄河沿线的居民们逐渐学会了利用身边的山川草木。史前,这里就出现了原始农业,春秋至秦汉时期,伴随着农业的发展,二十四节气(世界级非遗项目)被定入历法,农耕文明趋于成熟。先人们智慧地利用黄河母亲赐予的自然资源,孜孜不倦地汲取着大自然带来的充沛灵感,缔造了中华文明的根与魂,也孕育了世代流传、生生不息的精神文化和活态遗产。比如黄河澄泥砚以黄河故道沉积的泥土为原材料,采用特殊的制作工艺,为之赋予了二次生命。

    中华民族的历史亦是一部与黄河水患抗争的历史,其间产生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蕴含着中华民族对生命、对生活的认知和态度,寄托着人们对风调雨顺的深深期盼。河曲河灯会是晋、陕、蒙三省交界地区一种盛大的民间节庆活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黄河两岸三省的民众纷纷赶到河曲会合,共同参加河灯会活动。活动开始以隆重的仪式祭奠大禹,与会民众将做好的河灯摆供于神龛前,祈求神禹保佑风调雨顺,消灾免难。晚间,河路社、渡口社、炭船社等河运组织出面举办大规模的放河灯活动,追悼亡灵,祈祷平安。

    这些流传下来的先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智慧理念、实践精神及其文化艺术表现形态,对我们深刻认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科学、历史地认识并积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