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六十年前的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一)
来源:《江汉考古》2021年第6期 | 作者:汤超 | 发布时间: 2023-05-23 | 243 次浏览 | 分享到: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为配合黄河水库的建设工程,文化部文物管理局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了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员最多、调查发掘面积最大的考古队,工作成果也异常丰富。1960年底,工作队完成最后一次发掘,迄今已逾六十年。由于队员来源多样、流动性大,工作地点分散,调查、发掘的遗迹类型复杂,学界已很难全面了解其工作内容。相关的考古学史、黄河水利工程史著作中也未曾系统整理过其相关事迹。本文拟从已发表的考古简报、报告和当事人日记入手,还原工作队组建的时代背景、梳理其组织结构的变化、汇总其主要工作内容。

  队部的负责人是正、副队长,负责统领全局,主要职能有:掌握各组工作动态,及时调配人员、答复问题;检查调查记录和标本;编印内部通报交流消息与经验等。1955年三门峡库区普查时,队部设在洛阳,由队长夏鼐亲自坐镇指挥。1956年春复查时,队部设在西安,由安志敏领导。刘家峡水库普查时的队部设在兰州。

  队部下按调查区域分为若干调查组,每组约4~6人,由组长负责接洽地方政府、联系队部等事,并定期将调查记录副本和野外工作简报表寄回队部。1955年三门峡库区普查时共派出10个调查组,调查地点基本覆盖了水库淹没区,后又增1组负责陕县新城区(即今三门峡市区)基建工程的钻探。1956年刘家峡水库调查时至少也有5个调查组。调查组下又分为若干个“二人小组”,两个成员互相配合,每天可调查5~10平方公里的面积。

  复查阶段的工作范围较普查时有所缩减,工作队也随之调整、合并。1956年下半年,三门峡、刘家峡等地都基本转入试掘和重点发掘阶段,工作区域逐渐固定。大约从1957年开始,各调查小组合并、转变为按省划分的分队,1958年之后的发掘资料都以“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某省分队”的名义发表。

  较为特殊的是华县队,这是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中唯一一支以县命名的分队。该队成立于1958年,主要由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的师生组成,工作范围在陕西渭南、华县两地,由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陕西分队直接领导,但实际工作和各项事务都较为独立。

  黄河水库考古的材料,早期多以工作队或分队的名义发表。1960年后,三门峡、刘家峡库区的工作基本结束,工作队的建制不复存在。此后发表的简报、报告署名中不再出现“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考古所的材料多以中国科学院(后为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某省分队的名义发表,华县队的材料以北京大学考古教研室、考古系的名义发表。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