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六十年前的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一)
来源:《江汉考古》2021年第6期 | 作者:汤超 | 发布时间: 2023-05-23 | 245 次浏览 | 分享到: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为配合黄河水库的建设工程,文化部文物管理局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了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员最多、调查发掘面积最大的考古队,工作成果也异常丰富。1960年底,工作队完成最后一次发掘,迄今已逾六十年。由于队员来源多样、流动性大,工作地点分散,调查、发掘的遗迹类型复杂,学界已很难全面了解其工作内容。相关的考古学史、黄河水利工程史著作中也未曾系统整理过其相关事迹。本文拟从已发表的考古简报、报告和当事人日记入手,还原工作队组建的时代背景、梳理其组织结构的变化、汇总其主要工作内容。

 一、缘起

  新中国成立之初即开始研究治理黄河的问题。1955年7月18日,邓子恢副总理代表国务院在全国人大会上作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报告指出:黄河综合利用规划的第一期计划是:1955~1967年,在黄河干流上修建三门峡、刘家峡两座综合性枢纽工程,青铜峡、渡口堂、桃花峪三座灌溉为主的工程。

  报告发表一周后,文化部文物管理局和中科院考古所开始筹划黄河水库考古调查工作,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内制定了工作计划,从全国各地调集人力组建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考古所副所长夏鼐出任队长。

  依照规划,三门峡水利枢纽于1957年开工,1960年基本建成准备蓄水,淹没区涉及陕西、河南、山西三省的潼关、朝邑、华阴、华县、大荔、三门峡市、灵宝、陕县、平陆、芮城、永济等11个县市(封三,1)。刘家峡水利枢纽于1958年9月动工,淹没区涉及甘肃省永靖县、东乡族自治县、临夏县、临洮县和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等地。工作队的调查发掘主要围绕这些区域展开,工作内容与成果需向黄河水利委员会(简称“黄委会”)和调查区域的工程规划部门协商、报备。

  除了两个重点水利枢纽外,工作队还曾对刘家峡上游的盐锅峡、八盘峡周边,青铜峡水库淹没区的青铜峡市、中宁县等地区进行过考古调查。

  也正是在1955年,文化部文物管理局提出了“重点保护、重点发掘,既对文物保护有利,又对基本建设有利”文物考古基本方针。在这个方针的指引下,为了实现配合水库建设的工作目标,工作队分“全面普查—重点复查—重点发掘”三步展开工作。以三门峡库区为例,整体工作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5年10~12月,对整个库区进行普遍调查,共发现古代遗址211处、古墓葬73处、古代纪念物13处;

  第二阶段:1956年上半年,对普查中发现的重要遗址点进行复查、钻探和试掘;

  第三阶段:1956年下半年~1959年,在河南陕县、灵宝,陕西华阴、华县,山西省芮城、平陆等县展开重点发掘,同时还配合三门峡市区、铁路建设进行发掘。

  二、人员构成与组织结构

  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由文化部文物管理局和中科院考古所联合组建,人员也多来源于这两家单位。文物管理局系统的主要包括局机关工作人员和由文物局从各地抽调来的文物干部。考古所系统的主要包括所内干部、技工,新分配到所大学毕业生(研究实习员)和从初高中招收的见习员。一些高校的进修教师、实习师生和水库所在地区的文物干部,也参与了发掘工作。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