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
来源: | 作者:刘晓波 | 发布时间: 2020-01-26 | 389 次浏览 | 分享到:

黄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黄河文化也在历史变革中不断丰富。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黄河文化应担起守正创新的责任,深入挖掘自身所蕴含的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因子和革命文化的精神,继续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凝聚力和精神动力。

一方面,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体现在守正。黄河文化为当代华人认祖寻根,确认“我们是谁”提供了充分的证据。首先,只有充分理解“文化中国”,才能摆脱西方政治学中民族国家理论的影响,才能辨别驳斥当前社会流行的错误观点。甲骨文是黄河文化的宝藏,文史典籍是中华文脉传承的物质载体。文史典籍明确地记载着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教化而非武化,中华文明通过价值认同超越种族差别和地域界限,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中国”概念的确立。关于“中国”二字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西周早期的“何尊”青铜器铭文,而中字的甲骨文体之一是一面旗帜插在城邑口的核心地带,形象地展示出一种四方对应中央的空间概念。此外,中国的代名词“华夏”,最初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此处,华夏指的是中国最早的族群构成,即黄河中下游流域的诸多部落融合成的华夏人。

同时,华夏相对于蛮夷蕴含着他者和自我的认识划分。华夏也展现出中国的特殊文化现象,唐代的孔颖达对华夏的解释是“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也”。可以说,礼仪、服章都是当时的社会现象,是文明和礼仪的表象,是“中国”所在区域盛行华夏所代表的文化特性;反之,没有这样文化风范的区域,均不属于“中国”。然而,直到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中国”才具有现代政治意义上的主权国家含义。

因此,中国应当首先是文化中国,其次才是政治中国。其次,不同于大多数的现代民族国家,从发生学和考古学上讲,中国不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而是历史共同体。“自秦汉统一王朝之后,尽管边缘常常变动,但中央区域却相对稳定,早已形成一个具有基本疆域和同一性政治、民族与文化的区域,也构成了一个历史世界”。如上所述,稳定地支撑起中国核心区域的主要支柱是制度、文化、社会和共同历史,其中贯穿两条主要脉络:“从天下到万国”和“纳四夷入中华”。

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中的世界观是在由我及他,由他及我的相互关系中确立出来的,强调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中国文化的时候,不能从现在的版图和领土倒推中国文化的原本面貌,只能从历史中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牢牢抓住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丢根本,同时结合实际问题,构建出顺应时代要求的有活力的中国现代文化。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