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世祖至元十七年,由朝廷出面组织,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河源勘察活动。这次地理探索活动,其直接起因却是元世祖忽必烈想要开发黄河航运,从上游源头地区起航,把青藏高原上的各种番货直接装船运到京城来。当时,由朝廷组织的实际是一支“河源考察队”。这支“考察队”用了4个月的时间,从京城走到了河源。他们在同年冬返回朝廷,详细地汇报了沿河的城邑和驿舍。同一时期,当时的大地理学家朱思本得到了一部用梵文撰著的地理书籍,把它译成了汉文。这部书中所记述的河源,已上溯到星宿海西南一百多华里以外。元代可以说是河源认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阶段。
元代以后,明、清两朝都有人先后考察或途经过河源,而所得到的认识却再也没有超过唐朝和元朝人已有的知识。相反,有时还产生了严重的倒退。进入民国以后,随着各种西方现代科学知识特别是地理学思想的传入,人们才逐渐认识到“黄河重源说”纯属无稽之谈,从而最终抛弃了这一荒谬的传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科学工作者才有可能对河源地区进行深入系统的考察。其中规模最大的有两次,一次在1952年,另一次在1978年。
1952年8月,中央有关部门组织了一支由60多人组成的黄河河源查勘队。考察队在黄河源区查勘了4个多月,行程5000公里,搜集了丰富的资料。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次有组织的正规科学考察,并没能得出与之相应的科学结论。为彻底查清河源问题,青海省人民政府在1978年组织了由21人组成的考察队,其中包括历史、地理、测绘等许多学科的专家。在充分查阅历史记载和各种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全面考察了黄河的几条上源和鄂陵、扎陵两湖地区。在星宿海以上,黄河共有三条上源,即南源卡日曲、中源约古宗列曲和北源扎曲。由前文所述可知,从唐代起到元代,人们就一直以卡日曲为正源。清代一度出现过歧说,改定约古宗列曲为正源。
通过1978年的考察,已经基本探查清楚黄河几条上源和扎陵、鄂陵两湖的主要地理特征,尤其是其水文特性。根据这次考察和研究的结果,国家正式批准,把卡日曲更定为黄河正源。这次审定黄河源,绝不只是单纯地重新确认了历代已有的成见,而是第一次在全面了解河源区地理状况的基础上科学地认识了河源,李太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疑问,这时才有了切实可信的答案。
(作者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北大古地理与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