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开中国地图便可以看到,黄河像一条长带,曲折萦回,由西向东贯穿中国北部。它是中国第二大河流,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
黄河最初的源头在哪儿呢?这是古往今来每一个站在黄河岸边的人都自然而然发出的疑问。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其答案早已成为常识。可是我们的祖先,为得到这一看似简单的答案,却苦苦探求了将近两千年的时光。
殷商时期,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域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谈不上认识黄河的源头问题。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西部边界已经扩展到了青藏高原边缘的黄河上游支流洮水流域,并且与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羌人有了较多的交往,从而对黄河的上源有了一些了解。
《山海经》说,黄河源自昆仑山;《禹贡》说,河源出自积石山。关于昆仑山和积石山到底分别是指现在的哪一座山,一直有许多互不相同的看法。大致看来,应当是指今青海省东部黄河大转弯处的一些山脉。显然,这与黄河真正的源头还有相当远的距离。但是,在交通落后、民族隔阂严重的古代社会里,对于一些重大地理事实的认识,常常要经历一段漫长而又曲折的历程。
西汉张骞在带回大量西域文化的同时,也向中原朝廷报告了一个错误的地理认识,即生活在今塔里木盆地及其周围地区的西域人普遍认为塔里木河在沙漠中潜流到了地下,然后流向东方,直至积石山下,始重新涌出地面,汇积成黄河。这本来是一个带有传说色彩的推测,可是汉武帝却信以为真,于是对照着古书上黄河源头出自昆仑山的记述,断然指实所谓昆仑山就是塔里木河南面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汉武帝轻率地把昆仑山定在塔里木河源头以后,黄河“重源潜流”这一错误说法成了以后文字的依据。于是谬误被许多人遵奉为真理,一直到清朝末年乃至民国时期,仍然有人笃信不疑。
西晋时期,人们已经了解到黄河上源的星宿海,这比此前模糊不清的“积石山河源说”前进了一大步。东晋至南北朝时期,大批少数民族内迁,青藏高原上河源附近地区的羌族人与内地的交往也增多了。这样,人们又自然地进一步加深了对河源的认识。因此,隋朝在今青海阿尼玛卿山附近的黄河大转弯处设置了河源郡。“河源”这一郡名的设定,说明人们对于黄河源头的了解已渐趋明确。
唐朝初年,由于占据着青海高原的吐谷浑人不断侵扰唐王朝的西部边境,唐太宗在贞观九年任命著名将领李靖出任“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率领任城王李道宗和兵部尚书侯君集等统带大军前去征讨。远征军连连取胜,追击溃败的吐谷浑人,一直抵达星宿海以西的河源地区,中途还经过了黄河上游的扎陵湖(当时称为“柏海”)。史书上记载,李靖一行人在星宿海附近观看了黄河的源头。这是来自中原的人第一次亲身察看黄河真正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