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黄河文化:成就中华文明赓续不辍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 作者:侯卫东 | 发布时间: 2024-01-26 | 505 次浏览 | 分享到:
龙是夏代王权的象征,成为后世维系正统王朝观念的一条暗线。此后的商周两汉时期,蛇形龙的形象十分常见。汉高祖刘邦以赤帝子(赤蛇龙)自命,斩白帝子(白蛇龙)起义,建立汉王朝,即是夏王朝以来“真龙天子”天命观念的继承与发展。
以二里头夏都为中心的中原腹地,也逐渐成为观念上的“地中”“土中”“中国”等四方仰慕的中央神圣空间,中国古代逐渐形成“居中而治”的传统政治观。商王朝晚期,王都位于当时的黄河西岸,甲骨卜辞中把安阳殷都称作“大邑商”,将天下四方分成东土、南土、西土、北土等。“大邑商”又称“中商”,是当时的政治地理中心,是划分四土方位的起点。《诗经·商颂·殷武》中说:“商邑翼翼,四方之极。”说明甲骨文和传世文献都认为殷都居商王朝晚期疆域的四方之中,此时已经明确形成王都居中的政治地理观念。西周初年,武王、周公、成王等在追寻“地中”“土中”“天下之中”的过程中,舍弃了前朝故都“大邑商”,选择了更早的夏都故地二里头。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的铭文记载了成王追述武王的话:“余其宅兹中或(国),自兹乂民”,把营建于夏都故地二里头的东都成周称为“中国”,即周公“乃作大邑于土中”的中央之城,体现了“择中立都”的传统政治观念。“中国”逐渐成为一种正统观念,此后无论朝代如何更迭,建都于中原腹地以正统王朝自命者,皆以“中国”自居。“中国”观念也成为维系正统王朝的一条明线和中华文明赓续不断的一根纽带。
三、制礼作乐 崇祖修文
《汉书·礼乐志》:“故象天地而制礼乐,所以通神明、立人伦、正情性、节万事者也。”“王者必因前王之礼,顺时施宜,有所损益,即民之心,稍稍制作,至太平而大备。”礼制的核心是追求社会秩序井然,既强调对前代礼制的继承,又注重因时制宜、顺应民心。礼乐制度及其承载的族群认同、祖先认同和文化认同,是支撑中华文明赓续不辍的核心文化基因。
公元前1800年前后,中原腹地形成以二里头夏都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是对此前中华文明肇始阶段文化的凝聚和升华。二里头夏都以宫城为中心的“多宫格”布局、中轴线理念、四合院式宫室制度,以青铜礼器为核心的多材质组合的器用制度,以宴享、祭祀、丧葬为代表的礼仪制度等,创造了新的空间秩序和价值秩序,体现了更加成熟的王朝礼制。二里头夏都开创的“营国”制度、宫室制度、器用制度及其构建的社会秩序、承载的价值观念等,经过商周两代的继承与发展,形成中国文明史上为人所盛称的夏商周三代。
夏商周三代文明最大的共同特质就是奠定了中华文明思想的基石——礼制,“礼仪之邦”成为中华文明的鲜明特征。夏王朝以来的三千多年里,以洛阳—郑州—开封为核心的嵩山河洛地区,长期作为正统王朝都城所在地,成为政治地理意义上的中原腹地,也逐渐在此形成中华文明的主根主脉——黄河文化。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