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黄河文化:成就中华文明赓续不辍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 作者:侯卫东 | 发布时间: 2024-01-26 | 503 次浏览 | 分享到: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根主脉,具有百折不挠的韧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成就了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连续性。
一、以农为本 安土重迁
距今10000年前后,以粟为代表的旱作农业作物在黄河流域萌发。距今6500年前后的仰韶时代早期,形成了若干以旱作农业经济为主导的区域社会群体,如陕西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仰韶文化早期聚落。河南濮阳西水坡蚌塑龙虎墓呈现的天文景象,说明当时的首领已经掌握北斗七星、东宫苍龙、西宫白虎等天文知识,证明此时已形成了以观象授时和农业生产为基础的早期王权思想。
仰韶时代中期,以粟为主的成熟旱作农业生产模式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已经形成。仰韶时代晚期,中原地区延续了此前以粟为主的传统,大豆普遍出现,稻米数量明显上升,为此后龙山时代至夏商时期多品种农业种植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原地区早期文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距今4000年前后,西亚传来的小麦在黄河流域日渐推广,粟、黍、小麦等逐渐成为中原腹地的主要粮食。经过中华文明肇始阶段一千余年的社会实践,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也在此处应运而生。
黄河及其支流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孕育了滋养一方人群的农业。农业和水源为安居乐业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基本保障,进而也为文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是政权和百姓的生命线,这是一万年黄河文化史和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逐渐形成的基本认识。
夏商周以来,黄河流域形成了稳定的以农为本的农耕社会,塑造了人民坚忍耐劳的气质,涵养了人民安土重迁的心态,造就了人民爱好和平的观念。奔流不息的黄河哺育着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维系着中华文明主根主脉的赓续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心中的“母亲河”。
二、龙旂阳阳 宅兹中国
《诗经·周颂·载见》:“载见辟王,曰求厥章。龙旂阳阳,和铃央央。”描述周成王率领诸侯祭祀先王时的仪仗,最引人注目的是纹饰美丽的“龙旗”。龙作为王者徽号和天命的象征,在黄河流域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上古时期主要是蛇形龙。东宫苍龙是观象授时的主星,“敬授民时”是保障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使民以时”是维护社会生活正常运转的基本原则,因此龙的形象在传统农业社会里逐渐形成至高无上的权威,成为王权的象征。《易·乾卦》作为首卦,就是以龙来解卦象,“九五,飞龙在天”是皇帝被称为“九五之尊”的来源。
襄汾陶寺古城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王墓中,常常随葬彩陶龙纹盘,其上的“龙”就是蛇形龙口衔谷穗的形象。河南偃师二里头夏都,公元前1700年前后的贵族墓中常常随葬绿松石龙形器,其中一件是由2000多片绿松石粘嵌成60多厘米长的蛇形龙,附着在有机质仪仗上,还有一件玉舌铜铃与其配合使用,或许就类似“龙旂阳阳,和铃央央”描述的情景。河南新密新砦古城出土有公元前1900年前后的龙纹陶片,残留的蛇形龙头刻纹与二里头夏都绿松石龙的形象非常接近,二者应当有直接的文化传承关系。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