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黄河文化:成就中华文明赓续不辍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 作者:侯卫东 | 发布时间: 2024-01-26 | 506 次浏览 | 分享到:
礼乐文明体现了以祖先崇拜为基础的文化认同。祖先崇拜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出现,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二里头夏都修建了安置祖先的奢华墓葬,营造了崇拜祖先的宏伟宗庙。商朝武丁时期的殷都,重拾中华文明肇始阶段各区域文明的古老传统,推动祖先崇拜成为最重要的礼仪活动。祖先崇拜也是西周社会的主要信仰,维系着宗族血缘集团之间的团结和凝聚力、向心力。夏商周三代之后的历朝历代都继承和发展了祖先崇拜观念,除了尊崇血缘上的祖先之外,人文始祖炎帝、黄帝也逐渐成为文化上的共同祖先,维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中华文明的赓续不断。
古老的汉字,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者,亦是维系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关键纽带。在礼仪之邦和祖先崇拜构建的秩序社会中,人们用符号或文字记录礼仪制度、祖先名号和重大事件。仰韶时代已有丰富的刻划符号,龙山时代刻划陶文、朱书陶文已经常见,商王朝已经形成成熟的文字书写记录系统并传承至今。
四、坚忍勇毅 百折不挠
夏商时期,黄河流域已经确立了以旱作农业为主的多品种农业种植制度,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中原腹地王权神圣化、社会礼制化及与祖先崇拜的深度结合,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夏商时期以来,传承有序的表意文字,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远距离、长时段地传递知识和信息,增强了跨时空赓续文明基因的能力。这些现象共同塑造了黄河文化无与伦比的韧性。
黄河中游古都西安、洛阳、开封等在历史长河中,长期被多个王朝反复选择立都于此,更是黄河文化百折不挠的印证。
伊洛河畔的洛阳盆地,背靠邙山、头枕黄河,是河洛文化的发源地,也是黄河文化在中原腹地形成的地域文化。夏王朝营造二里头夏都、周王朝定鼎于郏鄏以来,洛阳盆地长期作为正统王朝的建都之地。东汉、魏晋、北朝、隋唐各代,历经古今兴废事,反复选择此地建都,使洛阳盆地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神圣空间。
渭水河畔、岐山脚下的关中盆地,周秦汉唐立都于此,是黄河中游关中文化的发源地。周人在大周原地区建都立国,武王克商之后,此地成为周王朝的大本营——宗周;周平王东迁成周之后,秦国开始经营宗周地区,后来秦朝的都城咸阳就建在宗周故地;秦汉之际的战火对咸阳和关中造成了毁灭性破坏,西汉立国之后还是选择关中立都,并将其命名为“长安”;两汉之际的战乱致使帝都东迁洛阳,此后的隋、唐大一统王朝又重新选择关中立都。
北宋“天下首府”东京开封府,因与黄河相连的大运河而兴起,黄河的水利水患都在这座城体现得淋漓尽致。战国末年,秦国引黄河水淹魏国都城大梁,而此后历代仍选择此地建城:隋唐汴州城因地处大运河漕运至中原腹地的关键节点而迅速发展起来;五代至北宋,这里长期作为正统王朝的都城;北宋至明清,开封城黄河水患频仍,崇祯十五年(1642年)大水再次淹没了整座城市。从开封城逃难出去的故人,反复回迁、重建家园,体现了故土难离的安土重迁心态、宗庙难舍的祖先崇拜观念。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