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黄河情 黄河魂
来源:山西日报 | 作者:责编:冰雪 | 发布时间: 2024-02-26 | 567 次浏览 | 分享到:

美术理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薛永年认为,黄河文化可以分为优秀的古代的黄河文化、近代革命的黄河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先进的社会主义黄河文化。如果说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是革命文化的典范,那么包括上述作品的一大批黄河题材的作品则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美术经典。这些作品体现了黄河文化自强不息、刚毅不屈、齐心协力、迎难而上的精神内核。

擘画治理建设的生态图卷

黄河宁,天下平。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在历史上,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新中国成立72年来,黄河再也没有发生过决溢灾难,这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治理黄河所创造的巨大成就,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韩毓海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治理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证明,治理黄河为了人民,治理黄河必须依靠人民。

在美术创作中,这也一直是画家所着力凸显的主题。傅抱石的国画《黄河清》透过黄河水的泛绿和两岸绿色,以及山头挺立的两根电线杆以及细密的电线网,表现出画家有关“黄河清”的理想展望。方济众的国画《黄河龙门口》、钱松嵒的国画《三门峡工地》、关山月的国画《龙羊峡》、董旭的版画《黄河》等一大批作品给我们留下了那些不同年代的人有关黄河形象和中国未来的集体想象和记忆。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认为,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建设掀起高潮,到80年代开拓创新,艺术家们不断聚焦黄河,丰富拓展“黄河精神”的内涵,发掘黄河的视觉形象,黄河作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博大深沉、坚韧顽强、奋发进取的精神象征更加深入人心。

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舫看来,如果说周韶华的《巴颜喀拉山景观》、关山月的《龙羊峡》、吴作人的《甘孜雪山》、傅抱石的《陕北风光》、靳尚谊的《陕北高原》、何海霞的《激流》等,构建了黄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生态屏障的自然地位,那么新时代的黄河题材作品的突出价值就在于提升了黄河流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重要阵地的意义,比如冯自强的《引黄入郑》、毛本华等的《〈焦裕禄〉创作稿》等。

描摹人文生活的细致情趣

薛永年认为,黄河的文化和精神不仅存在于救亡图存的时代呐喊和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更真实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各类民俗活动、旅游活动本身就具有传承黄河文化的意义,比如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到黄陵祭祖,到陕西洪洞大槐树寻根,这些都跟黄河文化有关系,而且是鲜活的。”

黄河终究是黄河两岸劳动者自己生活、劳作和繁衍的场所,这或许恰恰是黄河作为母亲河的本义。钟涵的油画《黄河初醒》、尚扬的油画《爷爷的河》、力群版画《黄河人家》、何鄂的雕塑《黄河母亲》、吴为山的雕塑《安塞腰鼓》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王一川认为,这些黄河题材作品中的日常型景观作品,展现出让黄河形象回归于日常生活常态和常识的趋势,反映出画家们对近百年来黄河形象史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超越。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