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两会国是厅 | 全国人大代表司富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来源:人民论坛网 | 作者:司富春 | 发布时间: 2024-03-08 | 465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是国家生态环境部、水利部等组织科研机构、专家加强黄河全流域污染底数、生态环境本底、风险隐患和环境承载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变化特征及演变规律等基础性研究,摸清摸深摸透流域生态环境本底,科学诊断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成因,推进流域治理科学决策、精准施策。二是建立国家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科学数据中心,充分运用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整合黄河流域水文、气象、水质、地质、生物及经济社会发展等多尺度、多要素的海量信息数据,为高效治理和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以绿色优先为基础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一是大力支持黄河中上游地区开展绿色低碳转型试点示范。在青海、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等省区选择若干具有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地区或园区,针对能源、煤化工等传统产业领域,高标准建设产业改革试点与示范区,加快推进企业绿色智能改造。二是制定政策措施增强沿黄各省区生产制造业区域联动、产业协作、优势互补,形成特色突出、上下游贯通的现代化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将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加强黄河流域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耦合研究,加快对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等新业态的培育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引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开展流域重大问题协同攻关。在黄河流域分领域分区域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组建黄河流域协同创新体系、产业创新中心,开展多领域、多学科、多层次的联合研究和科技攻关,全面提升黄河流域科学精准治理和系统协同保护能力。二是加大对黄河流域在技术引进、产业创新等方面的研究投入和财政补贴,完善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吸引高端科技人才、核心技术人才向沿黄省区集聚,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三是充分发挥企业在产学研上的主导作用,建立由大型企业牵头、中小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协同的科技创新联合体,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创新黄河文化保护与输出的机制和路径

  一是制定专项规划引导各省区市加强流域特色文化产业链建设,依托具有地域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精品和品牌,共同打造大黄河文化带。二是建立黄河文化遗产协同保护机制。推动省内外、城市间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实施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措施和方案的协同联动,提高黄河文化遗产保护质量。三是依托共有资源开展省际合作,打造特色突出又相互关联的文化产品和旅游线路,实现资源共享与效益共赢,加快黄河文化体系建设。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