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豹口,位于靖远县城以西约5公里处,是明清以来靖远四大官渡之一,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史称“边防要路”。
在虎豹口屹立着一座大型雕塑:四名手持钢枪的红军战士奋勇向前,目光坚毅,锐不可当。这座雕塑,生动地再现了当年红军强渡黄河、血洒疆场的壮烈画面。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三大主力军在西北集中,造成了横跨黄河两岸、打通苏联、雄峙西北的战略态势,这使得蒋介石坐卧不安。他紧急调集260个团的优势兵力,企图趁红军立足未稳而一举消灭。
10月上旬,张学良向中共中央秘密提供了蒋介石的“通渭战役”计划,并建议红军及早部署“宁夏战役”行动。早在1936年10月初,朱德、张国焘就致电中央军委,提议为避免与敌决战,应抓紧造船,争取于黄河结冰前在靖远附近渡河。关于红军的具体行动计划,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提出:红军一、四方面军一部在靖远地区西渡黄河,而后以三个方面军的主力跟上,夺取宁夏,若渡河不成,则在西兰通道地区与胡、毛、王、关各敌进行部分决战,以拖延时间,待黄河结冰后,再渡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中央权衡轻重,作出了提前执行“宁夏战役”的计划,要求红四方面军经过短期休整后,配合西方野战军进军宁夏,扩大陕甘革命根据地,在11月10日前完成渡河任务。
接到任务后,红四方面军从会宁赶赴靖远。黄河两岸峭壁雄踞,巨石参差,河水愤怒地咆哮着夺路而走,加之当时黄河河面比现在宽阔许多,如果没有合适的船只和熟悉当地水文的船工,红四方面军想要强渡黄河,还不被河对岸守军发现,其难度可想而知。
红军途径大芦子时发现:有一条白茨沟,沟里长满了粗大的榆树和柳树,非常适合打造船只。于是,红30军政委李先念组织战士们,在白茨沟里开始打造船只,再加上当地老百姓的帮助,很快船只就造好了。
各项准备工作已就绪,渡河行动迫在眉睫,在当地百姓的鼎力支持下,战士们浴血奋战,强渡黄河。有一首民谣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红军渡河的情景:
靖海固,水草干,牛羊归圈都下山。
虎豹口,上坝湾,人穿皮袄狗戴毡。
一支队伍要过河,悄悄帮来不言传。
九月九,月半圆,万千人马到河边。
天气冷,衣裳单,送走你们我心酸。
打仗要走哪达去,啥时还能再回还?
1936年10月23日,战士们抬着船只到红嘴子渡口开始渡河,当时由于对河床不了解,船行到河中央遇到一个浅滩受阻,当晚的渡河行动未能成功。10月24日白天,军长程世才和政委李先念化妆成当地的老百姓沿河岸侦查,他们发现在虎豹口这一带,水面宽阔、水流平缓。这里还有大片的梨树林便于隐蔽集结,对岸的鱼龙山下还是大片的滩涂地,便于抢滩登陆,于是就决定在虎豹口渡河。晚上11时许,军长程世才下达了渡河命令,渡河先锋连的勇士们,借着夜幕和波涛的掩护声,乘着木筏和羊皮筏子,悄悄地划向对岸。当时,为了帮助红军渡河,河靖坪村的老百姓和战士们成立了虎豹口渡河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