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黄河岸边的红色故事 解放战争时期,陈谢大军强渡黄河,英勇事迹代代相传
来源:洛阳日报 | 作者:本报记者 何奕儒 通讯员 郑占波 孙小园 | 发布时间: 2024-03-14 | 1411 次浏览 | 分享到:

阳春三月,孟津白鹤镇春意盎然,奔流不息的黄河从这里流过,为白鹤镇增添了别样的神韵。鹤西社区的白鹤渡口立有一块纪念碑,上面写着解放战争陈赓谢富治大军渡河处纪念碑。正是在这里,发生了一个载入史册的动人故事。

陈谢大军强渡黄河,挺进豫西

每天看着黄河水,想着战士们英勇的事迹,我心里充满了力量。纪念碑旁,白鹤镇鹤北社区居民王宗仁语气坚定,他是这里的一名保洁员,从小就听父亲讲述在此发生的红色故事。

1947年,随着全国解放战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中共中央把战略进攻的矛头指向中原,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陈(赓)谢(富治)三路大军以字形阵势,互为犄角,机动歼敌。

为了配合刘邓大军挺进中原,陈谢大军从山西平陆和河南长泉之间的沿河渡口强渡黄河,挺进豫西。

河水湍急,葫芦队给部队开路

822日,风雨交加,入夜后,两支渡河突击队冒雨出现在白鹤镇的对岸。他们抬着油布包筏子到黄河岸边,几十只油布包筏子首尾相接,一字排开,准备渡河。

但是黄河水湍急,一时难以强渡。有民兵提出,由葫芦队先渡,给部队开路。

葫芦队是什么?王宗仁曾听父亲说,过去没有救生圈,大家就用绳子把两个大葫芦缠绕在一起,外面套以皮盖,把它们系在腰间或者抱在身下渡河。

随即,数十名腰系葫芦的民兵,纵身下水,直冲河心。

葫芦队开路后,晚上8时,第一批十几只油布包筏子载着100多名战士渡河。过了十几分钟,等在北岸的指战员和各个梯队看见南岸登陆地带闪起火光,这是渡河胜利的信号……

陈谢大军从沿河渡口强渡黄河成功,为夺取解放战争全面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登陆后,战士们不拿百姓一针一线

我的父亲曾帮渡河的战士抬伤员、运送物资,见证了这件历史事件。王宗仁说,通过父亲的讲述,战士们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的精神早已印在他的心中。其中,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登陆后,战士们不打扰乡亲,不拿百姓一针一线。

渡河后,战士们并没有敲开老乡的房门,要求进去换衣服或休息。王宗仁曾听村里的老人说,那一晚,有乡亲起夜,打开院门,看到村里躺满了正在休息的战士,刚渡过河,他们浑身湿漉漉的。

乡亲们很感动,有人进屋拿出粮食送给战士,但他们并没有要。短暂休息后,战士们又匆匆离开了村子。每次讲到这里,村里的老人都会流泪。王宗仁说,在白鹤镇,不少人是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

如今,随着我市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黄河洛阳段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王宗仁常常带着孙辈来黄河岸边走一走,边欣赏黄河美景,边给孩子们讲述这个广泛传颂的红色故事,他要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