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郭春梅:黄河流域冬至节的产生与变异
来源:“文史知识”微信公众号 原文刊载于《文史知识》1995年第3期 | 作者:郭春梅 | 发布时间: 2024-09-21 | 1313 次浏览 | 分享到:
图片
每年夏历十一月,当黄河流域步入仲冬季节的时候,冬至便来临了。冬至标志着冰封雪飘的严冬来临。早在西周、春秋时代,我们的祖先业已用土圭观测太阳确定了冬至,它和春分、夏至、秋分同成为我国最早的四个节气。
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古人解释其是“日南之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意即从位于北半球中部的黄河流域观察,这一天太阳的位置最南,出现时间最短,照射物体投下的影子又最长。冬至过后,白昼便一天天延长,流行于民间的“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俗语,真实地描述出这种变化,故冬至节亦称“长至节”。
冬至由天文节气名成为古代节日,与中国古代盛行的阴阳哲学观念密切相关。古人认为,昼为阳,夜为阴;君为阳,臣为阴;男为阳,女为阴;……阳盈阴弱,自然与社会方能井然有序,正常稳定。由于从冬至起,白昼渐长,黑夜渐短,因此古人给冬至定性为“阴极之至,阳气始生”。在推崇“阳”的社会心态下,冬至便受到统治者格外的青睐与重视。
在神鬼迷信较浓的周代,统治者在冬至主要祭祀神鬼,以求其庇佑国泰民安。在人文思想空前流行的春秋时期,冬至进一步与政治、人事联系起来,出现贺冬之礼。步入汉代,冬至已形成一个节日,自上而下兴起贺节之俗。汉代人蔡邕在其著作《独断》中释其原委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这一天,京师百官均放假休息,皇帝在南郊举行祭天之祀,次日,百官身着新朝服入宫朝贺。从此直至明清,历代统治者皆视冬至之仪为国之大典,前后几日均放假休政歇市,共庆阳气君道增长。
上所化为风,下所习为俗。至迟从东汉起,冬至节走出宫廷,走出上层社会,成为全社会各阶层的共同节日。在独尊儒术,儒学为社会指导思想及行为规范的背景下,天、地、君、亲、师,同为儒家推重,表现在冬至节风俗中,就是五者全成为民间敬贺的对象。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记述当时情景说:“冬至之间,荐黍羔,先荐玄冥于井,以及祖称。……其进酒尊长,及修谒刺贺君、师、耆老,如正日。”可见民间供贺对象之多。祀贺对象的扩大化,不仅为冬至节增添了新内容,而且赋予它更强的生命力和民俗色彩。
冬至节在长期传承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内容。魏晋时期,冬至节出现向敬贺对象献袜履之俗,以寓迎福践长的良好祝愿。曹植在《冬至献袜颂表》中曰:“千载昌期,一阳嘉节;四方交泰,万物昭苏。并献纹履七緉,袜若干副。”南北朝时,民间兴起吃赤小豆避邪之俗。赤小豆,也叫红小豆,颜色暗红,从传统医学分析,赤小豆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无论从色或质上,民间认为它均有避邪去瘟的神奇功效,因而受到民间的格外喜爱。献袜履与食赤小豆习俗流传了很久,至今在黄河流域的一些乡村,仍有冬至日媳妇向公婆献鞋袜之俗。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