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流域,冬至是自然气候的一个鲜明转折点。从冬至次日起,便进入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数九寒天。为便于安排农事生产和生活,自古以来,劳动人民便创造出“九九”或“数九”的计算方式,即从冬至翌日起,每九天为一九,共九九八十一天,其中又分为头九、二九、三九……九九。冬至后的三九与四九,是我国最冷时期,故有“冷在三九”的说法,冬九九中最后一个九天已是春暖寒尽,故有“九九艳阳天”之说。为便于记忆,民间构思出种种形式传诵。
有的集欣赏与记事为一体,在冬至画素梅一枝,上有八十一瓣虚线勾勒的梅花,每日染一花瓣,等一幅生动美丽的梅图画成时,九九也告完毕,此称为“九九消寒图”。
还有“九九消寒句”,即选九字,每字笔划为九,代表一个“九”,九字联成一吉句,每字为中空影格,日填一笔,九字写完,九九结束。这类佳句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亭前屋后看劲柏峥骨”等。
九九消寒图
还有“九九迎春联”,事先拟好对联一幅,每联九字,每字九划,如“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故城秋荒屏栏树枯黄,庭院春幽挟苍草春茵”。与“九九消寒句”一样,“九体对联”也是先描成空格,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
另有“九九消寒表”,横竖皆九格,共八十一格,自冬至翌日起,日涂一格,涂时把当天气候表现出来,阴天涂上部,晴天涂下部,有风涂左面,有雨涂右面,降雪涂中心。民间流传口诀云:“上阴下晴雪当中,左风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点全点尽,春回大地草青青。”涂完后,农人根据此表来占来年旱涝情况。
在广大民间,流行最广的是描述冬至气候变化的“九九歌”。“九九歌”内容有多种,有专述气候的,如“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寒风吹觱栗;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推盐虎;六九五十四,口中呬暖气;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担;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阳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要伸脚睡,蚊虫䗶蚤出”。有结合生产的,如“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牵牛走走,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这些“九九歌”真实生动地记述了黄河流域的北国气候与变化情况,至今流行于黄河流域各地,对指导当地的生产与生活有着一定意义。
冬至节的食俗也颇具特色,黄河流域各地,尤其中下游地区,这一天以食馄饨和水饺为主,寓“天开于子,混沌初分,人食之可益聪明”之意(同上:《华北卷》,第265页)。上游的宁夏、甘肃两省和山西临晋等地,此日有食“头脑”或“头脑酒”之俗。清乾隆朝编撰的甘肃《武威县志》记载说:“长至,往来相拜贺,剁肉及腐为食,曰‘头脑’。”山西临晋的“头脑”则是“烹羊炰羔,斗酒自劳,曰‘吃头脑’”(同上,第721页)。宁夏朔方道、平罗、花马池等地此日以肉杂粉条、豆腐为羹,和酒啜之,称“头脑酒”。虽名称与原料有别,寓意则同,取作事有头脑聪明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