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郭春梅:黄河流域冬至节的产生与变异
来源:“文史知识”微信公众号 原文刊载于《文史知识》1995年第3期 | 作者:郭春梅 | 发布时间: 2024-09-21 | 1310 次浏览 | 分享到:
唐宋明清时期,冬至节已次于春节,流传有“冬至大似年”的民谚。民间又称冬至为“小年”“亚岁”。冬至前夕,称为“冬除”、“冬住”或“二除夜”。在陕西葭县,人们要在冬至前夕饮酒食肉,吃羊头,谓之“熬冬”。在陕西米脂地区,则用冰、炭各一块立于大门两旁,谓之“镇门”,然后献羊祭面,合家欢饮,也叫作“熬冬”,贫寒之家,也必购豆腐为席,庆贺冬至。
图片
古人过冬至场景
冬至日这一天,乡塾放假,商业歇市,织工停织,人们在家拜贺尊长,尊卑以次相拜贺,子弟为父兄称觞祝寿,亲戚往来相拜,朋友邻里相互登门或投刺(名片)恭贺,谓之“拜冬”。黄河流域绝大部分地区呈现出一片喜庆景象,不过也有一些地区仅有祀先之仪,尤其山东邹县一如平日,据言此日为孟子忌辰,重视礼仪的邹县乡民便废除了冬至庆贺之仪。
祀神祭祖,一向在古代岁时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冬至节也不例外,然而冬至节中,民间敬贺教师之俗颇为醒目,在众节日中独树一帜。
冬至在一定意义上成为敬师的节日,主要是由黄河流域的农事规律和黄河人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决定的。冬至所在的夏历十一月,正是黄河流域的农闲季节,早在汉代,学童拜师读书便定在此月。《四民月令》记载说:十一月,“命幼童读《孝经》、《论语》篇章,入小学”。此月,黄河流域的学童、士子均在学堂就读,当节日来临之际,纷纷向老师恭贺,久而久之,敬师就成为冬至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这一天,或是“家塾率解馆,拜孔子,午膳宴师以盛馔”(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上卷,第196页);或是乡塾、村塾的弟子们不约而同到老师家拜贺;或是“学生醵钱作馔,家长、先生会宴”(同上:《华北卷》,第309页)。陕西和山西部分地区的贺师习俗还颇具特色,在陕西部分县,馆东要带领家长和学生,手端方盘,盘中放四碟菜、一壶酒、一酒杯,赴学馆慰问先生。入室后,学生先向老师叩头请安,家长再和老师相互作揖问候。礼毕,学生给老师生火炉,清扫房内灰尘。之后,大家围坐一起喝酒、讲故事、猜谜语等。次日,学馆还让学生将核桃等土特产分送给各位老师。山西虞乡等县,另有一番情景,“各村学校于是日拜先师先生,学生各备豆腐来献,献毕群饮,俗呼‘豆腐节’”(同上:《华北卷》,第709页)。尊师敬师,正是黄河人辈辈传承的一种美俗。
图片
明代彩绘绢本《圣迹之图》中汉高祖幸鲁祭孔场景
黄河流域东西万里,南北数千,风俗差异很大,在一些地区,冬至节除在家祭祖外,还要上坟扫墓,烧送纸钱。如内蒙古清水河县、陕西省神木县、山东临沂地区、山西阳城、石楼等地都于此日祭扫坟墓。陕西白水县、澄城县祭祖后,还要“束纸如素而焚之,曰‘送段’”。府谷县尤为特殊,除祭祖外,还要去“祖考冢前以碳烘火”。山西平遥,是“早祭天以米糕,夜焚纸钱,哭于门外”。习俗虽不同,却均表达了对亡亲的孝思之情。这一天,对来年收成甚为关心的农民还要进行占卜,河南两乡县村民,在这日“向巴山看雪,占来年丰欠”。山西猗代县,农人在此日要拔视麦根以占来年丰欠,如果白蕊多则丰收之预兆,否则相反。河间县农民们认为,此日大雪主凶灾,不利农事。河北广平老农则是以布囊盛诸谷种埋于地下,至元月取出,用原器量之以验丰宜。中下游各地的农人们在此日多要竖八尺表以窥日影,来占来年水旱,他们据表之长而中分之,认为日影中正而丰;不及则旱,过则涝。黄河流域,许多地区山林茂密,这一天,各地的一些地区还讲究邀结朋友外出围猎,获得野兔、野鸡、野羊等猎物后,兴致勃勃而归,亲朋好友,一边品尝野味美酒,一边围火炉畅谈,别有一番情趣,民间称此为“暖炉会”、“去寒会”或“扶阳会”。此外,这日各地还有女儿回娘家之俗。在农事结束之时,这日还是主家宴请雇工,并与雇工清算结帐,预约来年做农事的时间。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